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人种(人種)  拼音:rén zhǒng
1.地球上人类的种别,一般人往往将人类依肤色分为黄、白、黑、棕、红五种。
2.传宗接代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箸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金瓶梅》第五三回:「我又不得养,我家的人种,便是这点点儿。休得轻觑著他,著紧用心才好!」
《國語辭典》:角抵(角觝)  拼音:jiǎo dǐ
两人以力、技相校的游戏。《文选。张衡。西京赋》:「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文选。潘岳。西征赋》:「纵逸游于角抵,络甲乙以珠翠。」也称为「相扑」、「争交」。
《國語辭典》:张本(張本)  拼音:zhāng běn
1.为了事情的发展而于预先所做的安排。唐。白居易〈六赞偈〉:「欲以起因发缘,为来世张本也。」
2.为作伏笔而预先说的话或写的文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议论》:「元长之为是诗也,盖欲为他日败事张本耳。」
3.根据、理由。《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你每不知事体,这出银殡殓,正好做告状张本。这样富家,一条人命,好歹也起发他几百两生意,如何便是这样住了?」
《国语辞典》:健行  拼音:jiàn xíng
以徒步方式,到郊外旅游的活动。此种活动起源于西元一九○一年德国费施尔中学,后流行于世界各地。
《國語辭典》:导源(導源)  拼音:dǎo yuán
1.发源。如:「黄河导源于青海的巴颜喀喇山。」
2.由某事、某物发展而来。如:「这个错误导源于你的认识不清。」
《漢語大詞典》:源派
犹源流。事物的起源和发展。新唐书·韦述传:“ 述 好谱学,见 柳冲 所撰《姓族系録》,每私写怀之,还舍则又缮録,故於百氏源派为详,乃更撰《开元谱》二十篇。”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后人不知,往往谓 祐陵 画本 崔白 ,书学 薛稷 ,凡斯失其源派矣。”
分類:源流起源
《國語辭典》:神话(神話)  拼音:shén huà
1.关于天地的初创、神灵的奇迹,以及说明风俗习惯、仪礼和信仰的起源与意义的故事。多为先民对古代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富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清。徐珂《清稗类钞。会党类。天地会》:「传言天地会之起因者,颇近神话。」
2.荒诞无稽之谈。如:「你在说甚么神话!别做梦了!」
《国语辞典》:晨歌  拼音:chén gē
1.早晨在露天场所唱奏的歌乐。
2.alborada中译名。起源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由盖达风笛(Galician gaita)及一些小鼓伴奏,节奏自由的西班牙风器乐曲。也称为「晨曲」。
《国语辞典》:战神(战神)  拼音:zhàn shén
1.主宰战争胜负的神灵。
2.特指古代的罗马大神。起源于农业神,后成为军神。后代多以两匹马牵引战车赛跑,作为祭祀战神的献礼。
《國語辭典》:文字学(文字學)  拼音:wén zì xué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及其演变的学术。
《國語辭典》:源起  拼音:yuán qǐ
开始。如:「历史老师详细讲解各种制度的源起始末,以加深我们的印象。」
分類:起源根源
《國語辭典》:芭蕾舞  拼音:bā lěi wǔ
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芭蕾为英语ballet的音译。起源于十五世纪义大利宫廷,为一种典雅带有戏剧性的舞蹈。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式,强调足尖舞蹈技巧,并以动作表现多种感情。舞者必须保持高度平衡及轻盈,展现高尚文雅的仪态。各国的芭蕾均有独特风格,如美国芭蕾舞节奏明快、富活力,英国芭蕾舞典雅,俄国的芭蕾舞有力而华丽。芭蕾舞的主题初为具道德或政治意识的神话戏剧,十九世纪渐转向逃避现实、追求异国情调。现今的芭蕾舞剧,多已非戏剧性的表演,仅是表现一段音乐或某一动作发展出来的舞蹈,强调心境与感受的表达,也反映生活紧张的压迫感。
《國語辭典》:发祥地(發祥地)  拼音:fā xiáng dì
兴起、发源的地方。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國語辭典》:狐步舞  拼音:hú bù wǔ
一种四拍子或二拍子的交际舞。为英语foxtrot的意译。据说源自喜剧演员福克斯(Harry Fox)在西元一九一三年演出齐格飞歌舞剧中所表演的一种小跑步。音乐受繁音拍子(ragtime)的影响,有切分节奏;步伐速度则随音乐而变化。主要包括走步、快滑步、四分之一旋转,曾流行于欧美。
《漢語大詞典》:牛录
(1). 清 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 满族 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清史稿·兵志一:“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 傅克东 《清代前期的佐领》:“佐领在满语中包括牛录(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和牛录额真(八旗基层单位的首领)二者而言……这种以血缘(族)和地缘(寨)而组成的牛录,最初只有十人,而牛录额真不过是十人之长(即‘什长’)。”
(2).借指 清 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乱兵纷入,父子分窜。女为牛录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