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善遇
善加礼遇,优遇。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客无所择,皆善遇之。”史记·酷吏列传:“都素闻其声,於是善遇,与结驩。”资治通鉴·汉高帝元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漢語大詞典》:礼食(禮食)
古代国君赐臣下进食的一种礼遇。国语·晋语七:“反役,与之礼食。” 韦昭 注:“礼食,公食大夫之礼。”仪礼·士相见礼“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徧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 汉 郑玄 注:“臣先饭,示为君尝食也。此谓君与之礼食。” 贾公彦 疏:“君与臣小小礼食,法仍非正礼食。正礼食则公食大夫是也。”
《漢語大詞典》:坛席(壇席)
(1).筑坛设座席。表示礼遇隆重。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天子乃为 英 设坛席,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
(2).代指会场座席。 陈毅 《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 板门店 ,谈未歇; 日内瓦 ,话重説。换唇枪舌剑,议倾坛席。”
《國語辭典》:虚礼(虛禮)  拼音:xū lǐ
表面应酬的礼数。《红楼梦》第七一回:「就是珍哥媳妇也不是外人,也不用这些虚礼。」
《國語辭典》:坐上客  拼音:zuò shàng kè
座席上的客人。比喻受人礼遇的贵宾。《后汉书。卷七○。孔融传》:「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也作「座上客」。
《漢語大詞典》:赏遇(賞遇)
赏识和礼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甚怜爱,倍加开奬,后被赏遇,赐名 敬宣 ,位至侍中开府。”北史·朱瑞传:“ 瑞 虽为 尒朱荣 所委,而善处朝廷间。帝亦赏遇之。”宋史·王昭远传:“ 太宗 尝草书紈扇,作古诗赐诸将,意多比讽,其赐 昭远 ,尤加赏遇。”
《漢語大詞典》:降接
谓降色下座相接,以示礼遇。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八:“举子曳襴拜於庭下, 怀德 据坐受之。人谓 怀德 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只少降接也。’ 怀德 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
《漢語大詞典》:家拜
政府派人去某人家中授予官职,以示礼遇。后汉书·徐稺传:“时 陈蕃 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稺 不免之,既謁而退。 蕃 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 太原 太守,皆不就。” 李贤 注:“家拜,就家而拜之也。”
《漢語大詞典》:礼赐(禮賜)
礼遇和赏赐。周礼·秋官·司仪:“明日客拜礼赐,遂行,如入之积。”三国志·魏志·曹休传:“贼将伪降, 休 深入,战不利…… 休 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 杨暨 慰喻,礼赐益隆。”隋书·田仁恭传:“﹝ 高祖 ﹞尝幸其第,宴饮极欢,礼赐殊厚。”
分類:礼遇赏赐
《漢語大詞典》:坛位(壇位)
(1).犹坛席。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礼遇。《孔子家语·相鲁》:“ 定公 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
(2).法坛。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陈媳妇》:“乃就其家设坛位,步罡作法,举火四十九炬焚之,怪遂絶。”
《漢語大詞典》:封坟(封墳)
谓增修坟墓,以表示对逝者的尊崇和礼遇。 北周 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崇敦传》:“ 魏 受其终, 周 新其命,式墓封坟,追旌盛德。” 倪璠 注:“《史记》:‘命 閎夭 封 比干 之墓’,注云:‘封,谓益其土。’”参见“ 封墓軾閭 ”。
《漢語大詞典》:封墓轼闾(封墓軾閭)
增修坟墓,旌表里门,表示对贤者的礼遇和尊崇。书·武成:“﹝ 武王 入 殷 ﹞释 箕子 囚,封 比干 墓,式 商容 閭。” 孔颖达 疏:“ 紂 囚其人而放释之, 紂 杀其身而增封其墓, 紂 退其人而式其门閭,皆是 武王 反 紂 政也。”按,《史记·周本纪》作“表 商容 之閭”。《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封墓軾閭,以光贤哲。”
《漢語大詞典》:致胙
(1).古时天子祭祀后,将祭肉赏赐诸侯,以示礼遇。国语·齐语:“ 葵丘 之会,天子使 宰孔 致胙於 桓公 ,曰:‘余一人之命,有事於 文 武 ,使 孔 致胙。’” 韦昭 注:“胙,祭肉也。”史记·商君列传:“居五年, 秦 人富强,天子致胙於 孝公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奉 汉帝 为 山阳公 ……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於太庙,致胙。”
(2).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国语·鲁语上“尝、禘、蒸、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数矣” 韦昭 注引 贾 唐 二君曰:“臣祭,致肉於君,谓之致胙。”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 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 唐 贾公彦 疏:“今彼虽据诸侯礼,王之臣致胙亦然。故云‘归胙於王’也。”参见“ 致福 ”。
《漢語大詞典》:致福
(1).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 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周礼·春官·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正都礼与其服。”《穀梁传·僖公十年》:“世子祠。已祠,致福於君。” 锺文烝 补注:“福,胙肉。”
(2).代人主持祭祀,将祭馀之肉奉献给主人,也称致福。礼记·少仪:“为人祭曰致福。” 陈澔 集说:“为人祭,摄主也,其归胙将命之辞言致福,谓致其祭祀之福也。”
(3).得福;求福。易·震:“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高亨 注:“言面临鉅雷,畏恐则得福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漢語大詞典》:爱遇(愛遇)
亲近礼遇。宋书·颜竣传:“﹝ 颜竣 ﹞出为 世祖 抚军主簿,甚被爱遇。”北齐书·斛律羌举传:“ 永安 中,从 尒朱兆 入 洛 ,有战功,深为 兆 所爱遇。” 唐 韩愈 《荐士》诗:“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燾。”
分類:亲近礼遇
《漢語大詞典》:器待
谓器重而礼遇之。北齐书·袁聿修传:“ 聿修 少平和温润……以名家子歷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北史·张谠传:“ 毕众敬 等皆敬重之, 高允 之徒亦相器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孙鲂:“ 建勛 ( 李建勛 )尤器待之,日与谈讌。”
分類:器重礼遇
《漢語大詞典》:异待(異待)
特别礼遇。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四:“ 文庄 守 安州 , 宋莒公 兄弟,尚皆布衣, 文庄 亦异待。” 宋 苏轼 《代滕甫辩谤乞郡状》:“游宦之士,稍与贵近之人有葭莩之亲……则所至便蒙异待。”
分類:特别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