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同砚席(同硯席)
同一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讨诗文或同学。北史·元晖传:“ 周文 礼之,命与诸子游处,每同砚席,情契甚厚。” 唐 刘禹锡 《谢柳子厚寄迭石砚》诗:“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离羣。”参见“ 同砚 ”。
《漢語大詞典》:磋切
(1).犹切磋。比喻互相研讨。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为騃拙,以虚华之小辩为妍巧,真伪颠倒,玉石混淆。” 明 李东阳 《重建成都府学记》:“其间凡閲歷若干代,造就若干人,虽道德勋业与时高下,而作育之效,磋切之益,皆不可诬。”
(2).摩擦。 唐 李绅 《悲善才》:“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佩相磋切。”
《漢語大詞典》:讲摩(講摩)
研讨切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不疑 ( 张不疑 )晚学益深,经史沿革,讲摩纵横,文章诗歌,举笔则就。著括异志数万言、《倦游録》八卷。” 宋 朱熹 《祭吕伯恭著作文》:“我实无似,兄辱与游,讲摩深切,情义绸繆。”
分類:研讨切磋
《漢語大詞典》:砻砥(礱砥)
亦作“礲砥”。 切磋研讨。 清 莫友芝 《〈巢经巢诗抄〉序》:“计订交到今且三十年,虽中间饥驱离索,不常合并,而靡不以学行文章相礲砥。”
分類:切磋研讨
《漢語大詞典》:务虚(務虚)
就某项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理论等方面进行研讨学习。 胡耀邦 《〈理论工作务虚会〉引言》:“我们这次理论工作务虚会,是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时候召开的,应当着重讨论一下理论宣传工作怎样适应这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漢語大詞典》:讨裁(討裁)
研讨、裁夺。新唐书·杜如晦传:“方为相时,天下新定,臺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元 宋子贞 《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臺阁讨裁,典章灿焕,公於是时, 玄龄 贞观 。”
分類:研讨裁夺
《漢語大詞典》:研理
研讨事物的规律、道理。 南朝 梁 王僧孺 《〈伏府君集〉序》:“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襟,敷文研理,匪晨伊暮。”
《漢語大詞典》:砻砺(礱礪)
亦作“ 礱厉 ”。亦作“礲礪”。
(1).磨石。尸子·劝学:“夫 昆吾 之金而 銖父 之铁,使 於越 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礪,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礱礪,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 汉 贾谊 新书·官人:“知足以为礲礪,行足以为辅助,仁足以访议。” 明 袁宏道 《答蹇督抚书》:“唯是溟 渤 之大,不让渗潢;以兹沙石之顽,得效礱礪。”
(2).磨;磨炼。荀子·性恶:“纯金必将待礱厉然后利。” 杨倞 注:“礱、厉,皆磨也。厉,与礪同。”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乃诸蛤之房,为海水礱礪光莹,都非旧质。” 明 李贽 《与潘雪松书》:“ 鼎甫 沉潜朴实,似一块玉,最好彫琢,愿公加意礱礪之,毋以酸道学灌其耳,假道学羣侣汩其未彫未琢之天也!” 章炳麟 《陆机赞》:“斯亦大 吴 善俗之所礱厉。 机 虽一介,足以仿佛见端。”
(3).切磋研讨。 清 刘大櫆 《〈叶书山时文〉序》:“曩者诵汉书,见 班固 称 扬雄 好学,心窃慨想,恨不得生 雄 世,与相礲礪。”
《漢語大詞典》:详讨(詳討)
详细研讨。 清 谭嗣同 《先仲兄行述》:“其论兵法尤详,书策所纪战事,殫思详讨,究其兴废之故,发而为论,皆具卓识。”
分類:详细研讨
《漢語大詞典》:讨正(討正)
研讨订正。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景 ( 常景 )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见行於世,今二十篇是也。” 宋 曾巩 《授中书舍人谢启》:“其於讲求体要,讨正典章,出独断之渊深,号积年之希阔。”
分類:研讨订正
《漢語大詞典》:讨核(討核)
研讨并加以综合考查。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由上篇的讨核,我们知道的宇宙观结果是把辩证法毁灭了。”
《漢語大詞典》:讨删(討删)
研讨删订。 元 方回 《秀亭秋怀》诗之五:“一室扃户牖,古籍勤讨删。”
分類:研讨
《漢語大詞典》:讲考(講考)
讲习研讨。新唐书·刑法志:“其虽有心於治者,亦不能讲考大法。”
分類:讲习研讨
《漢語大詞典》:讨析(討析)
研讨辨析。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俄拜祕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畅本源。”
分類:研讨辨析
《漢語大詞典》:研榷(研搉)
仔细斠订。新唐书·李华传:“因著《弔古战场文》,极思研搉,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它日,与 颖士 读之,称工。”
分類: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