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理则(理則)  拼音:lǐ zé
1.原理规则。如:「天地万物各有生存理则,这正是自然奥妙的所在。」
2.逻辑。如:「做事要合乎理则,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語辭典》:正则(正則)  拼音:zhèng zé
1.正当的法则。《西游补》第一回:「二尺曾参,阶下拜荔枝之献。胡为乎不讲此正则也?」
2.改正法则。《文选。张衡。东京赋》:「辨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催。」
《國語辭典》:正宗  拼音:zhèng zōng
1.佛教用语。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派。
2.正统的、道地的。如:「正宗川菜」。
《漢語大詞典》:上仪(上儀)
(1).最高的法则。 汉 班固 《典引》:“洋洋乎若德,帝者之上仪,誥誓所不及已。”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皇代之遐迹,帝者之上仪,罔不毕举。”
(2).隆重的礼节。 汉 班固 《东都赋》:“至乎 永平 之际,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脩衮龙之法服。” 宋 韩琦 《辞免祫享加恩第一表》:“讲上仪於宗庙,方成孝饗之能。”
(3).崇尚仪节。上,通“ 尚 ”。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夫改定神祇,上仪也。钦修百祀,咸秩也。明堂雍臺,壮观也。九庙长寿,极孝也。”
《國語辭典》:谥法(諡法)  拼音:shì fǎ
1.按死者行迹立号之法,以表彰其行为事迹。始于周,废于秦,汉时又恢复其法,沿至清末始废。
2.书名。宋苏洵奉诏编定,四卷。取世传周公谥法以下诸书,删定考證,以成是书。
《國語辭典》:常道  拼音:cháng dào
1.原来的轨道。《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臣窃见去岁五月,荧惑入太微,犯帝坐,出端门,不轨常道。」
2.一定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政有常道,法有恒训。」
《國語辭典》:同轨(同軌)  拼音:tóng guǐ
1.车轨广狭相同。《管子。君臣上》:「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
2.比喻统一。《汉书。卷七三。韦贤传》:「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貊贡职。」
3.比喻方法、法则等相同。《韩非子。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文选。班固。幽通赋》:「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轨。」
4.同路而行。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
《國語辭典》:取法  拼音:qǔ fǎ
仿效,拿来当作模范。《新唐书。卷一二三。李峤传》:「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漢語大詞典》:典则(典則)
(1).典章法则;准则。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貽厥子孙。” 孔 传:“典,谓经籍;则,法。”南齐书·东昏侯纪赞:“乃隳典则,乃弃彝伦,玩习兵火,终用焚身。” 唐 杜甫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诗:“政用疏通合典则,戚联豪贵躭文儒。” 清 纳兰性德 《自鸣钟赋》:“洵足媲铜仪玉簫,垂为典则而难改。”
(2).特指诗文等的法则、章法。隋书·经籍志一:“ 俭 又别撰《七志》……文义浅近,未为典则。”隶续·米巫祭酒张普题字 宋 洪适 释:“此碑字画放纵欹斜,略无典则,乃羣小所书。” 陈衍 元诗纪事·赵孟頫:“清容居士集: 松雪翁 诗法高踵 魏 晋 ,为律诗则专守 唐 法,故虽造次训答,必守典则。”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
《國語辭典》:外道  拼音:wài dào
1.佛教称佛教之外的宗派。《陈书。卷三○。傅縡传》:「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南朝梁。沈约 湘州柷园寺刹下石记:「魔众稽颡,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剑摧锋。」也称为「外教」。
2.见外、自居外人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回:「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國語辭典》:外道  拼音:wài dao
礼数周到而情谊疏淡。《红楼梦》第九○回:「平儿笑说道:『我们奶奶说,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岫烟道:『不是外道,实在不过意。』」
《國語辭典》:茂典  拼音:mào diǎn
伟大的典籍。《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选贤建戚则宅之于茂典,施命发号必酌之于故实。」《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敬法恤刑,虞书茂典。」
《漢語大詞典》:学则(學則)
(1).学习的法则、规则。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心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
(2).学校的规章。
《漢語大詞典》:三至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漢語大詞典》:遗法(遺法)
亦作“ 遗灋 ”。
(1).前代遗留下来的典章法则。汉书·艺文志:“ 周 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 郑 卫 所乱,故无遗法。” 唐 柳宗元 《涂山铭》:“是以 周穆 遐追遗法,復会于是山,声垂天下,亦绍前轨,用此道也。” 明 刘基 《公朝于王所仲孙羯会晋韩不信云云城成周》:“至于天子之守,则有先王之遗法焉。”
(2).留传下来的方式、方法。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汉 末丧乱,其灋中絶, 马先生 绍而作焉。今指南车, 马先生 之遗灋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齐民要术有咸杭子法,用杭木皮渍鸭卵。今 吴 人用虎杖根渍之,亦古遗法。” 金 元好问 《蒲桃酒赋》:“意天以美酿而饱予,出遗法於湮埋。”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据古人当时语气直述例》:“据此,则 史公 所述固古史记言之遗法也。”
(3).指前代传下的法书和书法艺术准则。 宋 苏舜钦 《丹阳子高得逸少〈瘞鹤铭〉于焦山之下作长句以寄》:“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明 文徵明 《龙茶录考》:“ 晦菴 评 蔡 书,谓岁有蚤暮,力有深浅,公书至是盖无遗法矣。”
(4).指前代传下的佛法。隋书·经籍志四:“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醇之异。”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华严宗》:“这个贤者很留意《华严经》,能够无师自悟,绍隆遗法。”
《漢語大詞典》:天则(天則)
(1).犹天道。自然的法则。易·乾:“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唐 杨炯 《浑天赋》:“俯察人事,仰观天则。” 清 黄宗羲 《郑兰皋八十寿序》:“时有常变,势有顺逆,德有刚柔,类有邪正。然此中各有自然之天则。” 刘师培 《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近世哲学家以此法为天则。谓天下事物,均依自然定规之活动力,即变形变化之际,亦各有一定不易之定规。”
(2).天子的法令。
《漢語大詞典》:旧服(舊服)
(1).旧有的属地。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纘 禹 旧服。” 孔 传:“言天与王勇智,应为民主,仪表天下,法正万国,继 禹 之功,统其故服。”
(2).昔所服行之事。书·君牙:“纘乃旧服,无忝祖考。” 孔 传:“继汝先祖故所服忠勤,无辱累祖考之道。”
(3).从前的法则制度。书·盘庚上:“ 盘庚 斆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 孔 传:“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 孙星衍 疏:“旧服,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