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9,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权位
权宠
势要
武断
权相
自树
庾公尘
借势
显要
豪吏
时要
乘权
分势
权幸
趋势
《國語辭典》:权位(權位)  拼音:quán wèi
权力和地位。如:「公司这次的人事改组,被视为历年来竞争最激烈的权位之争。」
《國語辭典》:权宠(權寵)  拼音:quán chǒng
1.掌权的宠臣。《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性矜絜自贵,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也作「权幸」。
2.权势荣宠。《三国演义》第三回:「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
《國語辭典》:势要(勢要)  拼音:shì yào
有权势、居要职的人。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之四:「势要情所重,排斥则埃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蕙娘又将灿若上上下下仔细看了一会,开口问道:『你京中有甚势要相识否?』」
《國語辭典》:武断(武斷)  拼音:wǔ duàn
1.指以权势断定是非曲直。《史记。卷三○。平准书》:「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至若舞文的滑吏,武断的土豪,自有刑宰主之。」
2.主观轻率地判断。如:「在没有调查清楚前,不可武断下评论。」
《漢語大詞典》:权相(權相)
指有权势的卿相大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璵为太子》:“不谋权相,不溺嬖爱,内断於中,毅然立之。” 王闿运 《李仁元传》:“皇帝虽不用其议,朝臣皆大惊怪,谓 仁元 依权相希骤进用。 仁元 意不屑也。”
《漢語大詞典》:自树(自樹)
树立自己的权势;自己有所建树。韩非子·说林上:“子虽工自树於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宋 叶适 《〈丁少詹文集〉序》:“此不特其子能危虑夙成,自树不堕,亦繇 少詹 裕家之法素定,有以遵执而然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奢 ( 赵奢 )则未尝有战伐之勋,一旦欲翘然自树,势不容不出死力以见其奇。”
《國語辭典》:庾公尘(庾公塵)  拼音:yǔ gōng chén
晋时庾亮,字元规,掌握强权,王导不满其权势迫人,一日,以扇子阻挡从庾亮方向吹来的西风所扬起的尘土,并说:「元规尘污人。」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后以庾公尘比喻位高权大者的威势气燄,或表示对此气焰的鄙视。宋。苏轼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诗:「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宋。陆游 独游城西诸僧舍诗:「万里欲呼牛渚月,一生不受庾公尘。」
《國語辭典》:借势(借勢)  拼音:jiè shì
1.借助别人的地位、名望。唐。韩愈 与凤翔刑尚书书:「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
2.借机会。《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正在为难,恰好庄荔甫掀帘进房。赵朴斋借势起身让坐。」
《國語辭典》:显要(顯要)  拼音:xiǎn yào
荣显重要的地位,或具有此位势的人。《晋书。卷七七。诸葛恢传》:「于时王氏为将军,而恢兄弟及颜含并居显要。」《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我想夫人兄弟及相公伯叔辈,多是显要,夫人想一门路指引他,这珠子便不消钱了。」
《漢語大詞典》:豪吏
依仗权势的官吏。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以羸民与豪吏讼,其势不如也。”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邦人不足重,所迫豪吏侵。”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且里胥者,皆乡县豪吏,族系相依。”
《漢語大詞典》:时要(時要)
(1).当世的要害。后汉书·崔寔传:“﹝ 寔 ﹞指切时要,言辩而确。”《三国志·魏志·应璩传》“ 璩 官至侍中” 裴松之 注引《文章叙录》:“其( 应璩 )言虽颇谐合,多切时要,世共传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 王化基 ﹞遂撰《澄清疏略》,皆切於时要。”
(2).当时有权势的人。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昭宗 反正,召( 司空表圣 )为兵部侍郎。谓己当为宰辅,为时要所抑,愤而谢病去。”
《漢語大詞典》:乘权(乘權)
利用权势。列子·力命:“ 多偶 、 自专 、 乘权 、 隻立 四人,相与游於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顾眄,自以时之适也。” 张湛 注:“乘权,谓乘用权势也。”汉书·刘向传:“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於朝。”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考察科道:“ 高新郑 生平彷彿似 桂安仁 ,其才锋气魄同……故皆能乘权行意如此。” 清 谈迁 北游录·纪咏上:“昨传口勑临前殿,鵔鸃乘权拟尚方。”
《漢語大詞典》:分势(分勢)
地位权势。韩非子·八经:“分势不贰,庶适不争。权籍不失,兄弟不侵。”
分類:地位权势
《國語辭典》:权幸(權幸)  拼音:quán xìng
有权势且得君宠的人。《新唐书。卷一七五。张宿传》:「交通权幸,四方赂遗满门。」也作「权宠」。
《國語辭典》:趋势(趨勢)  拼音:qū shì
1.时势的倾向。如:「随著苏联的解体、美俄关系的解冻,国际间正走向和解的趋势。」
2.趋炎附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董昭传》:「国士不以孝悌清脩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那和尚却是好利的先锋,趋势的元帅,终日索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