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机体(機體)
即有机体。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花城》1981年第6期:“越富于希望就越能动员机体潜在的力量。”
《漢語大詞典》:激活
刺激有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例如:某些植物成分能激活细胞免疫反应。
《國語辭典》:压迫(壓迫)  拼音:yā pò
压制逼迫。如:「对于他的压迫,她决定予以反击,不再忍气吞声。」
《國語辭典》:症状(癥狀)  拼音:zhēng zhuàng
情状与现象。如:「一般感冒通常会有发烧、咳嗽、流鼻水、鼻塞、咽喉痛等症状。」
《國語辭典》:症状(症狀)  拼音:zhèng zhuàng
人生病时,所产生的种种异常身心状态。如:「咳嗽、盗汗、午后发烧等是肺结核病的症状。」
《國語辭典》:肿瘤(腫瘤)  拼音:zhǒng liú
生物组织的细胞不正常增殖所形成。依肿瘤的型态和生长特性,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也称为「瘤子」。
《國語辭典》:养料(養料)  拼音:yǎng liào
泛指富有营养的东西。
《國語辭典》:麻醉  拼音:má zuì
1.医学上为便于施行外科手术,或其他剧痛的处置,而使用药物诱生局部性或全身性丧失感觉的方法。
2.比喻利用某种方式,使某方面的意识模糊,藉以忘掉伤痛。如:「自从母亲因车祸去世,他就经常喝酒来麻醉自己。」
《國語辭典》:条件反射(條件反射)  拼音:tiáo jiàn fǎn shè
参见「制约反应」条。
《国语辞典》:社会病理学(社会病理学)  拼音:shè huì bìng lǐ xué
将社会解组、偏差行为、贫穷等现象视为不利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社会问题」,从而以诊断病因、治疗疾病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学术观点,统称为社会病理学。此一观点尤其流行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
《国语辞典》:文艺评论(文艺评论)  拼音:wén yì píng lùn
将文艺作品视为独立的有机体,由各种角度讨论其结构、主题、创作倾向等。
《国语辞典》:行为派(行为派)  拼音:xíng wéi pài
1.心理学的一派。研究有机体因受外界刺激,而发生适应环境的反应过程。
2.伦理学的一派。研究行为的结果而定其善恶。
《漢語大詞典》:钙化(鈣化)
有机体的组织由于钙盐的沉积而变硬。例如儿童的骨骼经过钙化变成成人的骨骼,又如肺结核的病灶经过钙化而痊愈。《花城》1981年第6期:“X光唱出了生命的凯歌:父亲的肺结核钙化,痊愈了。”
《漢語大詞典》:畸胎
由于遗传和发育的原因机体上严重异常的有机体(如胎儿)
《國語辭典》:过敏(過敏)  拼音:guò mǐn
1.对环境中某些物质会产生不正常的反应。
2.对事情感到敏感且忌讳。如:「老一辈对年节或婚礼时穿黑色、白色礼服很过敏。」
《國語辭典》:核膜  拼音:hé mò
包围在细胞核外的膜。由内外二层膜组成,厚度共约二十至一百奈米,为分隔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界膜。核膜控制各种物质的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