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辨理
(1).辨析义理,说明道理。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又与 子高 泛论於 平原君 所,辨理至於臧三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春秋辨理,一字见义。” 詹鍈 义证引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
(2).辨别是非。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若其附和者流,虽甘心从逆,未始无人,然大率皆年少气盛,辨理不真。”
(3).申辩。辨,通“ 辩 ”。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國語辭典》:质成(質成)  拼音:zhí chéng
求人评定是非真伪。语本《诗经。大雅。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漢語大詞典》:交构(交構,交搆)
(1).亦作“ 交媾 ”。阴阳交合。后汉书·周举传:“二仪交构,乃生万物。”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造化合元符,交媾腾精魄。”
(2).亦作“ 交媾 ”。指性交。《参同契》卷下:“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交而不可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躬庵 於 燕都 曾见一篋,中藏乌思藏欢喜佛像二躯,作男女交构状。” 郭沫若 《黑猫》:“交媾过后自然男的便成为女的人,女的便成为男的人。”
(3).亦作“ 交搆 ”、“ 交遘 ”。互相构陷。后汉书·陈蕃传:“而今左右羣竖,恶伤党类,妄相交搆,致此刑谴。” 汉 王粲 《为荆州与袁尚书》:“初闻 郭公则 、 辛仲治 通内外之言,造交遘之隙,使士民不协,姦衅并作。”《宋书·氐胡传》:“顷来公私纷紜, 华 戎 交构,皆此之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家庭交搆,未有不归於两伤者。”
(4).亦作“ 交搆 ”、“ 交遘 ”。勾结。后汉书·陈蕃传:“中常侍 曹节 、 王甫 等与共交搆,諂事太后。”《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近 汉 之世, 燕 盖 交遘,有 上官 之变。”新唐书·王重荣传:“﹝ 张存敬 ﹞即劾 珂 交构 克用 ,为方镇生事,不可赦。”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次守等策》:“今西北二方,復相交搆,夹困中国。”
(5).亦作“ 交搆 ”、“ 交遘 ”。离间;播弄是非。后汉书·左雄传:“后阿母遂以交遘失爵。” 宋 司马光 《上两宫疏》:“於是离间人君臣,交构人父子,使上下相疾,内外相疑。” 明 张居正 《答司马曹傅川》:“叵柰中遭憸人,交搆其间,使之致疑於我,又波及于丈。” 清 任泰学 《质疑》:“为君父者高下在心,勿令宵小窥伺,致启谗人交搆之衅也。”
《國語辭典》:招风(招風)  拼音:zhāo fēng
1.把风引来。晋。陆机〈羽扇赋〉:「其招风也利,其播气也平。」宋。张舜民〈纨扇〉诗:「纨扇本招风,曾将热时用。」
2.惹人注意而招致是非。如:「你这种争强好斗的个性,是很容易招风的。」
《國語辭典》:谈议(談議)  拼音:tán yì
批评议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你罪本当革役,我若轻恕了你,须被衙门中谈议。」
《國語辭典》:巷议(巷議)  拼音:xiàng yì
里巷中的议论。《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所以俗夫巷议,白驹远逝,穆穆清朝,远近莫观。」《文选。张衡。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国语辞典》:说短长(说短长)  拼音:shuō duǎn cháng
讲论是非。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兀的不自有傍人说短长。」
分类:讲论是非
《漢語大詞典》:负胜(負勝)
(1).谓裁夺是非。 宋 沈括 《席氏墓志铭》:“ 思正 为 高邮军 司理,以狱用,而夫人雅不喜笞辱人, 思正 尤以此治狱,常主於情而不负胜以法也。”
(2).犹胜负。 宋 洪适 《刘府君墓志》:“会通国之善,与战终日,不名负胜,人始惊其奕思无敌。”
《國語辭典》:迷头(迷頭)  拼音:mí tóu
糊涂。《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太太听了,好不欢喜,那知他这个头,磕的一点儿不迷头。」
《漢語大詞典》:邑犬
(1).邑里中的狗。《淮南子·泰族训》:“故人主有伐国之志,邑犬羣嘷,雄鷄夜鸣。” 宋 王安石 《次韵张氏女弟咏雪》:“邑犬横来矜意气,窟蟾偷出助光辉。”
(2).比喻谗毁贤能、不辨是非的盲从者。《楚辞·九章·怀沙》:“邑犬之羣吠兮,吠所怪也。” 王逸 注:“言邑里之犬,羣而吠者,怪非常之人而噪之也。以言俗人羣聚毁贤智者。”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新诗勿纵笔,羣吠惊邑犬。” 鲁迅 《坟·寡妇主义》:“我曾经也略略猜想过这些谣诼的由来:反改革的老先生,色情狂气味的幻想家……跟着一犬而群吠的邑犬。”
《漢語大詞典》:闲非(閒非)
亦作“间非”。 责怪。汉书·王莽传上:“即有所间非,则臣 莽 当被詿上误朝之罪。”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三:“孝子之事亲也,既外竭其力,又内致其思,不使其亲有不义之名,不使其人有间非之言。”
亦作“间非”。 谓本无是非而兴起的是非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难道倒説不是来混争閒非不成?”《南曲谱·越调过曲·忆多娇》:“莫惹閒非来掛牵。”
《国语辞典》:鷇音  拼音:kòu yīn
比喻人言纷纭,是非难定。《庄子。齐物论》:「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国语辞典》:卿公  拼音:qīng gōng
为苗人论判是非的人。《称谓录。卷二十八。和事。卿公》:「峒溪纤志,为苗人论判是非者,谓之卿公。」
分类:是非
《國語辭典》:挑拨(挑撥)  拼音:tiǎo bō
1.搬弄是非。《水浒传》第二一回:「是谁挑拨你?我娘儿两个下半世过活,都靠著押司。」也作「挑唆」。
2.挑动、拨动。南唐。李升 咏灯诗:「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漢語大詞典》:理说(理説)
说理;申辩是非。 元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我和你个庄家理説,也不索去官中标拨。”《西游记》第九七回:“那夜有三十多名强盗,明火执杖,劫去家私,是我难捨,向贼理説。”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怨气变蛇:“乡民 陈老 有田数亩,与 郜 宅相近,禾稼屡被 郜 家骡马践伤,与之理説,反受豪奴辱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