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扣算
按一定数额折算或结算。《元典章·户部一·官吏添支俸给》:“其餘内外官吏俸一十两以下人员,依 大德 三年添支小吏俸米例,每一两与米一斗,十两以上至二十五两每员支米一石,餘上之数每俸一两与米一升扣算给付。”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王定 讨帐,不觉三月有餘,三万银帐,都收完了。公子把底帐扣算,分釐不歉。”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外交部一定要在公费内扣算的。”
《漢語大詞典》:悬纳(懸納)
谓公布应缴纳的数额。北史·儒林传上·徐遵明:“颇好聚敛,与 刘献之 、 张吾贵 皆 河 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服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
《漢語大詞典》:悬禄(懸禄)
预先公布俸给的数额。 汉 刘向 说苑·复恩:“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漢語大詞典》:由帖
登记赋税数额的票券。《元典章·圣政二·均赋役》:“诸科差税……据科定数目,依例出给花名印押由帖。”《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这里长只是送这由帖到人家,杀鸡做饭,可也吃个不了。”
《國語辭典》:差额(差額)  拼音:chā é
与标准数额或特定对象相差的数目。如:「弥补差额」。
《漢語大詞典》:额缺(額缺)
犹缺额。谓规定数额的未足额数。《清会典·户部九·八旗俸饷处》“随甲则各辨其等而给之”注:“各於额缺马甲内,拨给随甲一名。” 清 林则徐 《通饬各属选练仵作札》:“州县召募非人,懈於查察,以及额缺虚悬,不行募补,俱应查参议处。”
《漢語大詞典》:附封
额外加派的数额。《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 广西 按察使 白公 洵 墓誌铭云:‘ 南寧 钱粮,正额外加派数钱,名曰附封。’”
《國語辭典》:银票(銀票)  拼音:yín piào
旧时票号所发行的钞票,票面为银两的称为「银票」,为钱币的称为「钱票」。《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我们买了他们栈里一百两银子的货,给了他们一百两一张的银票。」《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周学监拿了他三张银票,回去见了王总教。」
《國語辭典》:邮资(郵資)  拼音:yóu zī
寄送信件、包裹等所支付的费用。也称为「邮费」。
《漢語大詞典》:照补(照補)
按照原来的数额等补上。如:扣发的工资全部照补。
《漢語大詞典》:账目(賬目)
(1).关于银钱财物项目和数额的记载。《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 张孝基 把库中账目,细细查算,分毫不差。”红楼梦第五三回:“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一个稟帖,并一篇账目。”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到了晚上,他坐在号房里结算一天的账目。”
(2).指债务。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还有许多账目放在各庄,不曾收起。”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糊裱窗槅,贴彩画玻璃窗眼,剪纸吉祥葫芦,还账目。”
《漢語大詞典》:中訾
亦作“ 中貲 ”。
(1).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史记·游侠列传:“及徙豪富 茂陵 也, 解 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司马贞 索隐:“貲不满三百万已上为不中。”
(2).泛指富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丑狐:“ 于 业农,家不中貲。” 陶成章 《浙案纪略·秋瑾传》:“母固深爱其女,然家徒拥虚名,实不中貲。”
《國語辭典》:摊认(攤認)  拼音:tān rèn
分摊认养或认捐。如:「筹设爱心基金,每人摊认十元。」
《國語辭典》:小额(小額)  拼音:xiǎo é
小数目的款项。如:「小额贸易」、「小额贷款」。
《国语辞典》:名义所得(名义所得)  拼音:míng yì suǒ dé
工人所获得的货币数额。在未考虑其实际购买力的状况下,其所得货币数量的总额称为「名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