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田契  拼音:tián qì
载明田地所有权的契据。如:「买卖田地,必须有田契作为依据。」
《漢語大詞典》:豫约(豫約)
谓事先约定或互订契约。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韵香传》:“ 嵩祝部 一时声誉顿起,座中客常满,有隔日豫约不得入坐者。”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郑君 所作《中国文学史》,顷已在 上海 豫约出版。”
《漢語大詞典》:立券
订立契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奴婢:“有曰红契买到者,则其元主转卖於人,立券投税者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牛成章:“求以同乡之故,进身为佣。立券已,主人视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动。”
《國語辭典》:税契(稅契)  拼音:shuì qì
买卖田地、房子时立契约,呈送官厅纳税,由官厅发给印證,称为「税契」。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七。税契》:「市易田宅,既立文券,必投验官府,输纳税钱,给以印凭,谓之税契。此起于东晋时。」
《國語辭典》:指印  拼音:zhǐ yìn
以指捺物所留下的指痕。《红楼梦》第五七回:「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著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
《國語辭典》:券书(券書)  拼音:quàn shū
契约。《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怒而使使召驩。」《南史。卷二一。王弘传》:「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幡券书,一不收责。」
分類:契约文书
《漢語大詞典》:民约(民約)
人们约定共同遵守的契约。 梁启超 《鉅子卢梭学说》:“又凡人生长於一政府之下,及既达丁年,犹居是邦,而遵奉其法律,是即默认其国之民约而守之也。” 鲁迅 《而已集·卢梭和胃口》:“做过《民约论》的 卢梭 ,自从他还未死掉的时候起,便受人们的责备和迫害,直到现在,责备终于没有完。连在和‘民约’没有什么关系的 中华民国 ,也难免这一幕了。”按,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说,宣称国家和法都是由于人们订立契约而成立的一种政治学说。这一学说在反对中世纪君权神授说和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起过作用,但它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性。
《漢語大詞典》:保中
在买卖或债务契约上做见证并担保契约执行的第三人。《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陶三 仍然不肯,説:‘除非 许大 写上保中。’”
《漢語大詞典》:典契
旧时典押房屋、土地等财产所立的契约。
《漢語大詞典》:出帐(出帳)
(1).卖物的契约。《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王元椿 早起来,写个出帐,央 李媒 为中,卖与本地财主 贾包 家,得银二十餘两。”
(2).把支用的财物登入帐册。
《漢語大詞典》:载辞(載辭)
亦作“ 载词 ”。 记载在盟书契约上的文辞。仪礼·觐礼“及祀方明” 汉 郑玄 注:“及盟时,又加於坛上,乃以载辞告焉。”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 《高阙史·杜牧》:“ 牧 詰其母曰:‘曩既许我矣,何为反之?’母曰:‘向约十年,十年不来而后嫁。嫁已三年矣。’ 牧 因取其载词视之,俛首移晷曰:‘其词也直。’”
《國語辭典》:存照  拼音:cún zhào
1.将契约、文书等保存起来以备后日的查考、核对。《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
2.保存起来以备查考、核对的文书或契约。
《國語辭典》:文券  拼音:wén quàn
借约。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三山福地志》:「以乡党相处之厚,不问其文券,如数贷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缺少路费,要在自实处借银三百两。自实慨然应允,缪千户写了文券,送过去。」
《國語辭典》:印花  拼音:yìn huā
1.在纸或布上所印的各种图案花样的统称。
2.由政府出售,作为课税用的有价税票。参见「印花税票」条。
《國語辭典》:印花税(印花稅)  拼音:yìn huā shuì
一种对特种凭證,以贴用政府特制的印花税票,所课徵的租税。根据印花税法的规定,营业发票、银钱收据、买卖动产契据、承揽契据及典卖、让售及分割不动产契据等均需于凭證书立或交付时缴交印花税。
《漢語大詞典》:写纸(寫紙)
指订契约。《海上花列传》第四八回:“十六俚哚写纸。”
分類: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