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静境
净界
沉湎
极至
设心
致平
超进
庭庑
行愿
遗照
籓篱
新世界
入灭
无向
藩墙
《漢語大詞典》:静境
(1).静谧的环境、意境。 唐 白居易 《秋池》诗之一:“静境多独得,幽怀竟谁知?”
(2).犹静域。 元 郝经 《游灵岩寺》诗:“静境求初心,滞虑驱万端。”
(3).静态,静止的境界。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二:“绘画只能表现静境,而文章兼能表现动境。”
《漢語大詞典》:净界
佛教指清净无垢的境界。多指寺院。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浄界无毁,金地永贞。” 宋 梅尧臣 《会善寺》诗:“琉璃开浄界,薜荔启禪关。”《再生缘》第三三回:“已托禪心归浄界,还遭俗累涉嚣尘。”
《國語辭典》:沉湎  拼音:chén miǎn
沉溺、沉迷。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辨骚》:「娱酒不废,沉湎日夜。」唐。陆龟蒙〈村夜〉二篇之二:「上诵周孔书,沉湎至酣藉。」
《漢語大詞典》:极至(極至)
顶点。多谓达到最佳境界或最高、最深的程度。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 章武 ﹞生而敏博,遇事便了。工文学,皆得极至。”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来諭欲漱六艺之芳润以求真澹,此诚极至之论。”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 山谷 《牧牛图诗》,自谓平生极至语。”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粤歌:“ 粤 俗好歌……词必极艷,情必极至,使人喜悦悲酸而不能已已,乃为极善。”
《國語辭典》:设心(設心)  拼音:shè xīn
存心。《三国演义》第四回:「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文明小史》第三八回:「这人设心不良,竟要拿枪打中兄弟。」
《漢語大詞典》:致平
谓使社会达到和平安定的境界。汉书·王莽传上:“辅翼于帝,期於致平。”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其言诚当乎贤君之心,其术诚合乎致平之道。”
《漢語大詞典》:超进(超進)
(1).谓达到高超精进的境界。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既始受学,未能超进。”云笈七籤卷四三:“识解超进,神气坚明,业行无倦,兼济可期。”
(2).破格晋升。 宋 叶适 《辞免除宝谟阁直学士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状》:“臣子年耄而食贫,上所矜閔,则为之改祠赋禄,所以示恩也。至於超进职名,宠光荣耀,将以为劝,则非德进而业广,不在兹选。”
《漢語大詞典》:庭庑(庭廡)
(1).堂下四周的廊屋。 晋 潘岳 《怀旧赋》:“步庭廡以徘徊,涕泫流而霑巾。”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见中军士卒,步於庭廡,传呼风生。”
(2).喻指初步的造诣、境界。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然相其文质……盖俯仰于 桐城 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廡者也。”
《漢語大詞典》:行愿(行願)
(1).佛教语。谓身心修养之境界。 唐 白居易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幢功德甚大,师行愿甚深。”
(2).指随缘而生的心境。 宋 范成大 《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诗:“我本三生同行愿,随缘一念犹相应。”
《國語辭典》:遗照(遺照)  拼音:yí zhào
死者生前的照片。
《國語辭典》:籓篱(籓籬)  拼音:fān lí
范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既籓篱之已触,总桎梏而自甘。」也作「藩篱」。
《國語辭典》:新世界  拼音:xīn shì jiè
未曾见过的新奇境界。如:「到狄斯耐乐园一游,会使人有置身新世界的感觉。」
《漢語大詞典》:入灭(入滅)
佛教语。谓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指僧尼死去。《坛经·付嘱品》:“ 法海 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明 宋濂 《金华安化院记》:“﹝ 嵩头陀 ﹞创伽蓝於 莱山 ,已而西入 金华 ,建 龙盘寺 以及今院,后入灭於 龙丘 。”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佛学时代》:“后祖受鉢,前祖随即入灭。”
《漢語大詞典》:无向(無嚮)
亦作“ 无响 ”。 没有声音,没有感应。道家所称寂静虚无的境界。庄子·在宥:“处乎无嚮,行乎无方。”一本作“无响”。 成玄英 疏:“无感之时,心如枯木,寂无影响也。” 晋 张华 《女史箴》:“忽谓幽昧,灵监无象;勿谓玄漠,神听无响。”
《漢語大詞典》:藩墙(藩牆)
(1).篱落,垣墙。列子·杨朱:“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 宋 叶适 《何君墓志铭》:“前直掩而较后曲,藩墙扰则堂奥摇矣。”
(2).比喻艺术境界或学术门径。 唐 裴延翰 《〈樊川文集〉序》:“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 尧 醲 舜 薰,斯有意趋 贾 、 马 、 刘 、 班 之藩墙者邪。” 宋 苏轼 《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三:“偶落藩墙上,同游 羿 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