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队(大隊)  拼音:dà duì
1.军队、警察的编制名称。如:「交通大队」。
2.许多人的组合。如:「大队人马」。
《國語辭典》:族长(族長)  拼音:zú zhǎng
一族中辈分、权势最尊的人。《仪礼。士丧礼》:「族长莅卜,及宗人吉服立于门西东面南上。」《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长严振先,领著合族一班人来吊孝。」
《漢語大詞典》:上调(上調)
干部由基层单位调到上层机构,或知识青年由农村调进城市。与“下放”相对。 郭澄清 《大刀记》第九章:“ 梁志勇 笑望着大娘的脸色,见大娘不懂‘上调’这个字眼儿,又解释道:‘上调就是调到上边去了。’”《花城》1981年第1期:“几年来,我在知青之间为了上调而进行的竞争中,好不容易压倒了对手,争取到了大队的第一个提名。”
《漢語大詞典》:比伍
(1).古代居民的基层编制。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閭为族,八閭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引申指乡里。汉书·尹翁归传:“盗贼发其比伍中, 翁归 輒召其县长吏,晓告以姦黠主名。”宋书·谢方明传:“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
(2).犹等同,匹敌。 明 徐渭 《赠吴宣府序》:“中朝始翕然以君为长城,一时勋名,无与比伍。”
《國語辭典》:户头(戶頭)  拼音:hù tóu
1.家主。《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君赐河南女子百户牛酒」句下唐。章怀太子。注:「此女子百户,若是户头之妻,不得更称为户。」
2.在邮局或银行等开一存提款户,称为「户头」。
《国语辞典》:保甲法  拼音:bǎo jiǎ fǎ
古时地方上的基层自治组织,为宋朝王安石所创。以十家为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徵召壮丁,教导战阵。目的在使乡民能自卫,以防范奸慝。《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
《漢語大詞典》:里甲
明 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 明 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 洪 武十四年,詔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 丁 粮多者十户为长,餘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
《國語辭典》:牌头(牌頭)  拼音:pái tóu
1.公人的头目叫做「牌头」。《水浒传》第九回:「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视。』」《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考一》:「凡保甲之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
2.名衔。如:「就靠他那有名无实的牌头,事情仍无法解决。」
3.衙门役卒。《水浒传》第二回:「牌头与教头王进说道:『如今高殿帅新来上任,点你不著。』」也作「牌军」、「牌子」。
《漢語大詞典》:甲帖
宋 时政府发至地方基层户籍单位“甲”的田契之类的文据。 宋 胡太初 昼帘绪论·催科:“甲帖之设,本以优役户,今乃以困官户。”宋史·食货志上二:“凡田方之角,立土为埄,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漢語大詞典》:土社
史书称我国 台湾省 高山族的基层社会组织。每社户数不等,有头目,多由群众选举,少数世袭。头目处理社内外事务,较大事件须征得老人们和本社成员同意。
《国语辞典》:粉底  拼音:fěn dǐ
作为化妆基层、含有滑润剂和油膜成分的化妆品。
《漢語大詞典》:轨长(軌長)
古代户口编制中基层一级组织的领导人。国语·齐语:“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
《國語辭典》:馆子(館子)  拼音:guǎn zi
1.饮食店。如:「难得今天大家都有空,上馆子去吃一顿吧!」《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且说次日,陶子尧一觉困到一点钟,方才睡醒。才起来洗脸,便有魏翩仞前来,约他一同出去,到九华楼吃扬州馆子。」
2.旧称戏院为「馆子」。
《漢語大詞典》:猛安
金 代初期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单位。亦用作该基层政权单位的武官名。金史·太祖纪:“﹝ 收国 二年五月﹞詔除 辽 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金史·循吏传序:“ 太祖 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金史·兵志:“ 金 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金史·百官志三:“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
《漢語大詞典》:牛录
(1). 清 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 满族 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清史稿·兵志一:“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 傅克东 《清代前期的佐领》:“佐领在满语中包括牛录(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和牛录额真(八旗基层单位的首领)二者而言……这种以血缘(族)和地缘(寨)而组成的牛录,最初只有十人,而牛录额真不过是十人之长(即‘什长’)。”
(2).借指 清 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乱兵纷入,父子分窜。女为牛录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