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 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漢語大詞典》:传诏(傳詔)
(1).传达诏命。 唐 韩愈 《华山女》诗:“天门贵人传詔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宋 苏轼 《赠写御容妙善师》诗:“紫衣中使下传詔,跪奉冉冉闻天香。”
(2).传达诏命的官员。宋书·朱脩之传:“会 宋 使传詔至, 脩之 名位素显,传詔见即拜之。彼国人敬传詔,谓为‘天子边人’。”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 谢朏 ﹞曰:‘有何公事?’传詔曰:‘解璽綬授 齐王 。’” 胡三省 注:“传詔属中书舍人,出入宣传詔旨。”
《漢語大詞典》:宣命
(1).传达皇帝的诏命。晋书·何曾传:“故建官受任,则置副佐;陈师命将,则立监贰;宣命遣使,则设介副。”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宽。”
(2).皇帝的诏命。《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使君蒙詔,一似大杵中心,不感(敢)为(违)他宣命,当时朝现(见),直诣閤门。”《前汉书平话》卷下:“ 吕 女亲手揪妃子髮,至於殿上。 吕 女曰:‘ 刘友 知罪么?尔一者负我,二者违了宣命。’”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 元 朝一品衙门用三臺金印……惟宣命之寳用玉。以玉筯篆文,此其异也。”
(3).宣扬威命。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外嘉郎君谦下之德,内幸顽才见诚知己,欢欣踊跃,情有无量,是以奔骋御僕,宣命周求。”
《國語辭典》:祝嘏  拼音:zhù gǔ
1.古代称负责宗庙祭祀的执事。《礼记。礼运》:「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唐。孔颖达。正义:「言祝嘏于时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孔子家语。卷七。礼运》:「诸侯祭社稷宗庙,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
2.祭祀时,祝祷的文辞。《礼记。礼运》:「脩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3.本称贺天子寿为「祝嘏」。后泛指贺寿。清。袁枚〈严道甫侍读五十寿序〉:「虽然有介寿之文,而无期颐昌炽寻常祝嘏之词,则自余始也。」
《國語辭典》:内使(內使)  拼音:nèi shǐ
传达皇帝诏令的内监。唐。张籍 送郑尚书赴广州诗:「圣朝选将持符节,内使宣时百辟听。」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丑扮内使捧旨上云)奉圣旨。卿讨贼功多,特封常山侯,给券世袭。」
《國語辭典》:传旨(傳旨)  拼音:chuán zhǐ
旧时内阁传达皇帝的谕旨。《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那殿门口又有两个太监,传旨出来,宣庄尚志进殿。」
分類:传达谕旨
《漢語大詞典》:传命(傳命)
传达命令。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國語辭典》:下达(下達)  拼音:xià dá
1.由上级传递给下级。如:「下达命令。」
2.指追求财富。《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宋。邢炳。疏:「言君子达于德义,小人达于财利。」
3.古时婚礼,男家使媒人向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汉。郑玄。注:「达,通也。将欲与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
4.向君主陈述私事。《礼记。表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
《國語辭典》:传令(傳令)  拼音:chuán lìng
传达命令。如:「传令下去,全面备战。」
《漢語大詞典》:道意
(1).指道家无为的主旨。 汉 班固 《奕旨》:“外若无为默而识,浄泊自守以道意,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
(2).表示或传达某种意愿。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所以不远千里,尺书道意。” 唐 王勃 《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仰云霞而道意,捨尘事而论心。”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 春春 已为他邸所畜,独 赛师 在,郎君若欲见之,当为道意也。” 田汉 《梵峨璘与蔷薇》第四幕:“鄙人既知小姐必归,所以特驰函道意。”
(3).道教或道家的旨意、气质。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 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诗:“萧萧白髮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 宋 苏轼 《辨道歌》:“真心道意非不嘉,餐金闲暇非虚譁。” 查慎行 题注:“ 东坡 晚年,留心养生之术,於龙虎铅汞之説,不但能言,而且能行。” 宋 朱熹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诗之七:“仙人空山居,道意妙羣物。度世君则然,脩身吾岂不。”
(4).犹着意。 宋 李清臣 《钦圣宪肃皇后哀册文》:“至性温温,令仪翼翼。道意礼学,生知自得。”
《國語辭典》:传情(傳情)  拼音:chuán qíng
传达情意。三国魏。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元来太清、太素两个道童,不但为师父传情,自家也指望些滋味,时常穿梭也似在门首往来探听的。」
《漢語大詞典》:典谒(典謁)
(1).掌管宾客请见的传达和接待事务。《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 孔颖达 疏:“謁,请也。士之子,年数长,则言能主宾客告请之事;幼,则言未能也。”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这几日病起入朝,方纔归府。牙门官,有客见访,好生典謁。”
(2).掌管宾客请见事务的小官。韩非子·亡徵:“后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轻而典謁重,如此则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典謁,主宾客请謁之事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刘鲁风 , 江西 投謁所知,颇为典謁所沮。” 清 赵翼 《郡城菊事甚盛》诗:“到门不復烦典謁,直入吓煞双鬟鸦。”
《國語辭典》:宣传(宣傳)  拼音:xuān chuán
1.宣布传达。《北齐书。卷二四。孙搴传》:「又能通鲜卑语,兼宣传号令,当烦剧之任,大见赏重。」唐。曹唐 升平词五首之二:「宣传无草动,拜舞有衣声。」
2.讲解说明,阐扬。《抱朴子。内篇。勤求》:「徒以一经之业,宣传章句,而见尊重。」
3.宣扬、广告。如:「文宣宣传」、「电视宣传」。
《漢語大詞典》:通辞(通辭)
(1).呈递书面意见。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大明 时,资供丰厚,而用常不足,赊市百姓物,无钱可还。民有通辞求钱者,輒题后作‘原’字。”
(2).传达话语。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 唐 贾公彦 疏:“未行纳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辞往来,女氏许之,乃遣使者行纳采之礼。” 唐 元稹 《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寓目终无限,通辞未有因。”《九尾龟》第十八回:“只见他盈盈欲语,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辞而未敢。”
《漢語大詞典》:来命(來命)
(1).对人来信的敬称。 汉 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来命陈彼妖惑之罪,叙王师旷荡之德,岂不信然。”《三国志·魏志·臧洪传》:“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紜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南史·褚玠传:“若谓其不能自润脂膏,则如来命,以为不达从政,吾未服也。”
(2).敬辞。指来人传达的要求。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则见他欢天喜地,谨依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