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月闭(月閉)
谓妇女月经不通。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王瓜:“根﹝气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内痺,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
《国语辞典》:死字  拼音:sǐ zì
已经废弃不通用的字。如:「玉篇中有许多字在今日已成为死字了。」也称为「死文字」。
《漢語大詞典》:咉咽
水流不通;阻塞。《文选·左思〈魏都赋〉》:“泉流迸集而咉咽。” 李善 注:“字书曰:咉咽,流不通也。” 梁启超 《治始于道路说》:“城会之间,猥狭湫滞,轂击咉咽,不能旋踵。”
《国语辞典》:生狼  拼音:shēng láng
骂人不通世情、性情乖戾或手段毒辣。
《漢語大詞典》:芜梗(蕪梗)
(1).荒芜阻塞。晋书·宗室传论:“值王室多难,中原芜梗,表义甄节,效绩艰危。” 严复 《原强》:“法犹器也,犹道涂也,经时久而无修治精进之功,则捍格芜梗者势也。”
(2).杂乱不通畅。 清 章学诚 《跋〈湖北通志检存稿〉》:“而近世纪载,出於史学久絶之后,一切文辞叙述,芜梗闒冗,全无法度。”
《國語辭典》:老学究(老學究)  拼音:lǎo xué jiū
称年老的教书先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请著一个老学究,叫做陈德甫,在家里处馆。」《型世言》第一三回:「夏学道:『先生做了一生老学究,真是一穷彻骨,亏了师母这等断送,也是女中丈夫。』」后用以讥讽迂腐浅陋而不通世故的读书人。清。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公正色曰:『御史所云,是老学究书本话头,望皇上为尧舜心,实无他。』」
《漢語大詞典》:痞结(痞結)
(1).腹内郁结成块。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残骸餘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集注引 韩醇 曰:“痞,腹中结痛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心下痞满:“有不因下而痞结者,从土虚及痰饮食鬱溼热治之。”《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伤寒大下后,復发汗,心下痞”注:“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
(2).喻阻塞不通。 清 刘大櫆 《〈左仲郛诗〉序》:“诗亡则上下之意指喑聋痞结,而 陈胜 、 吴广 始得以纵横於阡陌之间。”
《漢語大詞典》:痞隔
亦作“ 痞鬲 ”。 郁结,阻滞不通。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若风大增,则气满胷塞,腑胃痞隔,手足缓弱,四体疼痺。”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金生 ﹞感切伤心,终日鬱闷涕泣,茶饭懒进,遂成痞鬲之疾。”
《漢語大詞典》:拙滞(拙滯)
呆板不通达;生硬不顺。 唐 黄滔 《代郑郎中上令狐相书》:“相公怜其拙滞,忽此騫翔,叠降恩辉,荐留手笔。” 清 姚鼐 《复蒋松如书》:“逮 宋 , 程 朱 出,实於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復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於情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朱 以雋逸胜,可药拙滞之病。”
《国语辞典》:不分晓(不分晓)  拼音:bù fēn xiǎo
不通事理、不懂事。《董西厢》卷四:「红娘,你好不分晓,甚把我拦截?」也作「没分晓」。
《漢語大詞典》:滞涩(滯澀)
亦作“ 滞澁 ”。
(1).苦涩不甘滑。喻心绪无聊不畅快。 唐 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昧趣多滞涩,懒朋寡新僚。”
(2).阻塞,凝聚不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摄法歌》“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3).不流畅;不明快。 明 方孝孺 《与楼希仁书》:“不能言者,终日口吃吃不能达意,杂乱滞澁,如醉梦中语。” 茅盾 《幻灭》二:“街上货车木轮的辘辘的重声,从湿空气中传来,分外滞涩。”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我总觉得看山比看水滞涩些,情绪很抑郁的。”
《漢語大詞典》:沾滞(沾滯)
(1).拘执而不通达。 清 黄宗羲 《马虞卿制义序》:“无子书之琱绘,注疏之沾滞,大家之蔓延,时务之刻核。”《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四大皆空,阳神不灭。佛 老 之论,总无沾滞。” 章炳麟 《与人论朴学报书》:“若守此不进,而欲发明旧籍,则沾滞而鲜通。”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之二》:“只是我看你不免还有沾滞的地方。”
(2).犹挂碍。 清 周亮工 《与王隆吉书》:“生平受病,只是多事,近日始知懺悔,立意求减,便于撒手时没些沾滞也。”
《國語辭典》:涩滞(澀滯)  拼音:sè zhì
1.阻涩、不顺畅。《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僶俛秋冬,船道涩滞。」
2.言语钝塞,思路迟缓或表情痴呆的样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觑了他涩滞气色,听了他微弱声息。」《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眼见得礼貌粗疏,语言涩滞。」
《漢語大詞典》:痞塞
郁结,阻滞不通。 宋 史堪 史载之方·为医总论:“故善为医者,一病之生,必先考其根源……忽隔絶痞塞不通,忽空虚微弱失守,可针可灸,可下可汗。”《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利下不止,心下痞硬”集注引 喻昌 曰:“痞硬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痞塞而不通也。”
《國語辭典》:绝问(絕問)  拼音:jué wèn
1.不通消息。《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下。赵晔》:「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发丧制服。」
2.极特殊的问题。如:「这真是绝问,难怪大家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