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游行(遊行)  拼音:yóu xíng
1.遨游、漫游。《老残游记》第七回:「军务渐平,他也无心恋栈,遂回家乡种了几亩田,聊以度日,閒暇无事,在这齐豫两省随便游行。」
2.群众为表达心意或达成特定目的,成群结队在街上行走示意的行为,称为「游行」。如:「花车游行」、「示威游行」。
《國語辭典》:浇漓(澆漓)  拼音:jiāo lí
人情、风俗淡薄。南朝齐。王融〈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淳清既辨,浇漓代袭。」唐。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而政犹舛駮,俗尚浇漓,当是为理之心未返于本耳。」也作「浇薄」。
《國語辭典》:诽谤(誹謗)  拼音:fěi bàng
散布不实言论而损坏他人名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红楼梦》第九回:「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
《國語辭典》:诽谤之木(誹謗之木)  拼音:fěi bàng zhī mù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桥边,供人书写谏言。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任人书写政治得失,称为「诽谤之木」。《淮南子。主术》:「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國語辭典》:妄语(妄語)  拼音:wàng yǔ
随便乱说或指荒唐无稽的话。《南史。卷七○。循吏传。何远传》:「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一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汝年尚少,何得妄语?」也作「妄说」、「妄言」。
《漢語大詞典》:巧伪
虚伪不实。庄子·盗跖:“此夫 鲁国 之巧伪人 孔丘 非邪?”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在今气磊落,巧伪莫敢亲。” 严复 《论中国教化之退》:“今 支那 之民非特智识未开也,退化之后,流于巧伪。”
《國語辭典》:谀墓(諛墓)  拼音:yú mù
嘲笑为人作墓志而称誉不实。《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宋。陆游 题斋壁诗:「作碑谀墓已绝笔,䌷史藏山犹苦心。」
《國語辭典》:虚辞(虛辭)  拼音:xū cí
不实的言词。《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分類:浮夸不实
《漢語大詞典》:饰辞(飾辭)
(1).修饰言辞、文辞。庄子·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 汉 王充 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銓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江 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説,强事饰辞:呼徵质为 周 郑 ,谓霍乱为 博陆 。”
(2).托辞掩饰。史记·蒙恬列传:“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
(3).指虚浮不实之辞。汉书·王嘉传:“时冬月未尽二旬,而 相 心疑 云 寃,狱有饰辞。” 颜师古 注:“饰辞,假饰之辞,非其实也。”
《漢語大詞典》:巧诋(巧詆)
以不实之语进行诋毁。史记·汲郑列传:“而 黯 常毁儒,面触 弘 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詆,陷人於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
《漢語大詞典》:缪悠(繆悠)
虚妄不实。新唐书·宗室传赞:“﹝ 李百药 ﹞又举 春秋 二百四十二年之祸,亟於 哀 、 平 、 桓 、 灵 ,而詆 曹元首 、 陆士衡 之言以为繆悠。” 明 高启 《胡应炎传》:“或其事多繆悠,初皆无有,特好事者为之説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说文古籀疏证》:“鐘鼎多贋物,又传橅多失真,读者亦多以意説, 庄氏 条例中亦自言之,而据此欲正 秦 篆之失,追 頡 史之遗,大率支离繆悠,凿空可笑。”
《國語辭典》:风语(風語)  拼音:fēng yǔ
传闻之语。汉。焦延寿《易林。卷八。咸之颐》:「华言风语,自相诖误,终无凶事,安宁如故。」
《國語辭典》:架空  拼音:jià kōng
1.房屋、栈、桥等下面用柱子支撑而离开地面。唐。太宗置酒坐飞阁诗:「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宋。陆游 明州诗:「村步有船衔尾泊,江桥无柱架空横。」
2.比喻凭空捏造,没有事实根据。《西游记》第四○回:「那泼物,有认得你的在这里哩!莫要只管架空捣鬼,说谎哄人。」
3.比喻暗中受到排挤而失去实权。如:「这次人事的变动,好多明升暗降的主管都被架空了。」
《國語辭典》:浮辞(浮辭)  拼音:fú cí
浮泛不切实的言辞。唐。孔颖达〈书经正义序〉:「芟烦乱而剪浮辞,举宏纲而撮机要。」
《國語辭典》:空幻  拼音:kōng huàn
虚幻而不真实。如:「现在许多电影,演出外星人的故事,都是空幻的想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话说天下的事,惟有天意最深,天机最巧,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
《漢語大詞典》:虚饰(虚飾)
(1).虚假不实;浮夸、粉饰。后汉书·殇帝纪:“閒者郡国或有水灾,妨害秋稼。朝廷惟咎,忧惶悼惧。而郡国欲获丰穰虚饰之誉,遂覆蔽灾害。”北齐书·后主幼主纪论:“玄象告变,传位元子,名号虽殊,政犹己出,迹有虚饰,事非宪典,聪明临下,何易可诬。”《东周列国志》第一○三回:“汝乃造谤,污衊乘舆,为此灭门之事,尚自巧言虚饰,摇惑军心。拿住之时,碎尸万段!”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这过误,在内是因为太要虚饰,在外是因为太依附或利用了先驱。”
(2).犹浮文,浮华。周书·文帝纪下:“﹝ 太祖 ﹞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復古始为心。”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尽管国事如焚,诸事从简,但是今日毕竟是正旦受朝,所以皇家的虚饰派头仍然同往年一样。”
(3).过分褒奖。饰,奖饰。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虚饰宠章,委成御侮,臣知不愜,物谁谓宜?”
(4).犹虚构。 汪辟疆 《唐人小说·〈玄怪录〉叙录》:“小説至 贞元 、 元和 之间,作者云起,情文交互,靡不备具本原,掩其虚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