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侵挠(侵撓)
亦作“ 侵橈 ”。
(1).侵扰,干扰。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是时太后 可足浑氏 侵橈国政,太傅 评 贪昧无厌,货赂上流,官非才举,羣下怨愤。”宋史·太宗纪一:“冬十月癸亥,詔: 河南 吏民不得阑出边关侵挠略夺。” 明 归有光 《夏淑人六十寿序》:“ 武宗 皇帝之世,佞倖藉权,侵挠朝政。”
(2).谓侵夺骚扰。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初,詔发 蜀 兵赴闕,并优给装钱, 王全斌 等擅减其数,仍纵部曲侵挠之。”
《漢語大詞典》:交讧(交訌)
交相骚扰作乱。明史·刘同升传:“日者策试诸臣,简用 嗣昌 ,良以中外交訌,冀得一效,拯我苍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按其时 髮 捻 交訌,储胥浩繁,宵旰焦劳,大农仰屋,廷臣遂有此苟且目前之策。”
《漢語大詞典》:骚边(騷邊)
骚扰边境。新唐书·解琬传:“会 吐番 骚边,復召授左散骑常侍,詔与虏定经界,因谐辑十姓降户。”
《漢語大詞典》:横扰(横擾)
犹骚扰,搅扰。宋书·良吏传论:“ 汉 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又治赋羡银,例皆榷估以优俸。公命即賫月市驛駟,横扰既絶,謡讼溢境。”
分類:骚扰搅扰
《漢語大詞典》:匪祸(匪禍)
由盗匪骚扰造成的灾难。 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 茅盾 《子夜》六:“什么匪祸,都是带兵的人玩忽。”
《漢語大詞典》:躁挠(躁撓)
动乱,骚扰。《后汉书·桓谭传》“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於时,而躁人可定” 唐 李贤 注:“躁,犹动也,谓躁挠不定之人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六:“ 梁祖 末年,用军不利, 河北 数镇,不顺其命。一旦躁挠,坚要亲征。”
分類:动乱骚扰
《漢語大詞典》:梗边(梗邊)
骚扰边境。新唐书·张守珪传:“ 契丹 、 奚 连年梗边…… 守珪 至,每战輒胜,虏遂大败。”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二:“本朝 太祖 武靖天下, 真宗 以文持之……所当设张之具,犹若闕然。重以 羌 酋梗边,主上方揽众策以济之。”
《漢語大詞典》:扰劫(擾劫)
骚扰偷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于是 兴 与其子 琮 率乡社扰劫之,战无虚日矣。”
《漢語大詞典》:秽膻(穢羶)
羶腥的污染。旧时指少数民族对 汉 民族的骚扰、影响。 明 何景明 《平夷所老人》诗:“敢愁沟壑填衰谢,只拟封疆息秽羶。”
《漢語大詞典》:欢扰(讙擾)
喧闹骚扰。 宋 文同 《龙图母公墓志铭》:“今上即位,大布恩赏,事出不素,它道悉配入民下,旦暮高直,踊数倍,百姓讙扰,急欲求死。”
分類:喧闹骚扰
《國語辭典》:钞暴(鈔暴)  拼音:chāo bào
以武力劫掠凌虐。《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经岁无功,而匈奴转盛,钞暴日增。」也作「抄暴」。
分類:抄掠骚扰
《國語辭典》:窜扰(竄擾)  拼音:cuàn rǎo
侵犯、骚扰。如:「那帮匪徒一再窜扰本村庄,造成本村庄难以估计的损失。」
分類:敌军骚扰
《漢語大詞典》:挑凌
骚扰,欺凌。 唐 元结 《演兴》诗之三:“尚畏乎众善之未茂兮,为众恶之所挑凌。”
分類:骚扰欺凌
《漢語大詞典》:诈扰(詐擾)
欺诈骚扰。 清 林则徐 《严禁中外商民贩卖鸦片烟示》:“且沿海各岛澳,本多无赖之徒,向来於停泊夷船不敢诈扰者,乃畏内地官法之严耳。”
分類:欺诈骚扰
《漢語大詞典》:攻理
攻击骚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城﹞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屋避贼,无可攻理,因名 难留城 也。”
分類:攻击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