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音容  拼音:yīn róng
声音与容貌。如:「音容宛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音容久阻,书信难传。」《红楼梦》第一六回:「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
《國語辭典》:音容宛在  拼音:yīn róng wǎn zài
人的声音与容貌彷若在眼前,多用于吊唁之词。如:「老董事长虽然与世长辞,但在我们心中,老人家音容宛在,令人难以忘怀。」也作「音容如在」。
《國語辭典》:音容笑貌  拼音:yīn róng xiào mào
人的声音与微笑。常用来表示怀念。如:「虽然爷爷已经过世三年,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仍深映在我的脑海里。」
《国语辞典》:音容如在  拼音:yīn róng rú zài
多用于对死者的吊唁之词。指人的声音与容貌彷若在眼前。《何典》第八回:「真堪爱,如花似玉风流态。风流态,眠思梦想,音容如在。」也作「音容宛在」。
《国语辞典》:音容凄断(音容凄断)  拼音:yīn róng qī duàn
声音、容貌凄凉哀痛。形容悲伤到极点。如:「罹难者家属音容凄断,令旁观者为之鼻酸。」
《國語辭典》:音徽  拼音:yīn huī
美音、德音。《文选。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余悲其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泫然不之涕之无从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颂赞》:「年积愈远,音徽如旦。」
《漢語大詞典》:音仪(音儀)
(1).谓言语有节奏感。宋书·张敷传:“﹝ 张傅 ﹞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餘响久之不絶。”
(2).犹音容。 清 顾炎武 《与戴耘野书》:“音仪虽阔,志嚮靡移。”
《國語辭典》:慈颜(慈顏)  拼音:cí yán
慈祥和蔼的容颜,多指尊长的音容。《文选。潘岳。闲居赋》:「称万寿以献觞,咸一惧而一喜,寿觞举,慈颜和。」唐。张万顷 登天目山下作诗:「宦游偏不乐,长为忆慈颜。」
《國語辭典》:声光(聲光)  拼音:shēng guāng
1.影片的音响与亮度。如:「声光俱佳」。
2.人的名誉。如:「李老师的声光很好,咱们请他来当理事长,如何?」
《國語辭典》:声容(聲容)  拼音:shēng róng
1.声音与容仪。《宋史。卷一三九。乐志十四》:「声容孔昭,中外悦喜。」宋。苏轼〈次韵答顿起〉诗二首之一:「相逢应觉声容似,欲笑先惊岁月奔。」
2.声名、美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
《漢語大詞典》:响像(響像)
(1).依稀;隐约。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忽瞟眇以响像,若鬼神之髣髴。” 李善 注:“响像,犹依稀,非正形声也。”
(2).声音容貌。常指死者。文选·陆机〈叹逝赋〉:“寻平生於响像,览前物而怀之。” 吕延济 注:“音响形像。”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响像如在,精魂可悲。”
《漢語大詞典》:音华(音華)
(1).犹美名。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2).指人的音容仪态。 南朝 梁 江淹 《伤友人赋》:“惟音华与诗酒,伊 楚 越 兮南北。”
《国语辞典》:声容宛在(声容宛在)  拼音:shēng róng wǎn zài
声音容貌似在眼前,多用为对死者的吊唁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