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没面目(沒面目)  拼音:méi miàn mù
不顾情面、不容讲情。《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三五出》:「末云:『怕伤触了别人。』净云:『我最没面目,爹来也不相识。』」也作「无面目」。
《國語辭典》:面目一新  拼音:miàn mù yī xīn
改变原样,呈现新貌。如:「她改变了发型和穿著,显得面目一新。」
分類:原样呈现
《國語辭典》:面目可憎  拼音:miàn mù kě zēng
容貌令人觉得讨厌。唐。韩愈 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又是穷,又是气,莫怪人家嫌他语言无味,就是他自己也觉著面目可憎了。」
《國語辭典》:面目全非  拼音:miàn mù quán fēi
完全不是原先的样子。形容变化很大。《聊斋志异。卷二。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國語辭典》:庐山面目(廬山面目)  拼音:lú shān miàn mù
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國語辭典》:庐山真面目(廬山真面目)  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瀰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语出宋。苏轼 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也作「庐山面目」。
《國語辭典》:庐山真面目(廬山真面目)  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瀰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语出宋。苏轼 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也作「庐山面目」。
《國語辭典》:眼目  拼音:yǎn mù
1.眼睛。《北史。卷九。周太祖文帝本纪》:「神武以帝非常人,曰:『此小儿眼目异。』将留之。」
2.比喻事物主要之处。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八。文章》:「盖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3.替人侦探监察的人。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臣教樊哙去山尖顶上磨旗作军中眼目,看阵势调遣军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贵卫有一班女乐小侑儿,不若送去与赛儿做谢礼,就做我们里应外合的眼目。」
《漢語大詞典》:尘面(塵面)
(1).尘污的脸面。 唐 梁锽 《代征人妻喜夫还》诗:“千日废臺还挂镜,数年尘面再新妆。” 清 曹寅 《十八夜对月与子猷作》诗:“自窥尘面几经缺,閒握颠毛相向谈。”
(2).指尘俗的面目。 明 文徵明 《游醉翁亭》诗:“曾有题名留坏壁,羞将尘面见青山。”
《國語辭典》:面首  拼音:miàn shǒu
古代专供贵妇人玩弄的美男子。《资治通鉴。卷一三○。宋纪十二。明帝泰始元年》:「帝乃为公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漢語大詞典》:目面
犹面目。借指体系。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以上皆各派分流之大概也。北派支流多而目面各完,南派支流少而体段未具。”
分類:面目体系
《漢語大詞典》:脸嘴(臉嘴)
嘴脸;面目。《英烈传》第十五回:“雕弓半折,将来弹不动棉花;护镜亏残,拿去照不成脸嘴。”《平山冷燕》第十八回:“ 张寅 也顾不得,竟遮掩着直往外走,也没甚脸嘴去见 山显仁 。” 张天翼 《皮带》:“‘哪个 老熊 ?’ 炳生先生 要表示自己跟在座的是一伙,装了很熟悉似的脸嘴问。”
分類:嘴脸面目
《國語辭典》:生面  拼音:shēng miàn
新境界。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國語辭典》:改观(改觀)  拼音:gǎi guān
1.面目一新。《后汉书。卷五六。王龚传》:「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
2.改变看法。如:「经过这些冲击、磨鍊,使他对人生的看法改观了不少。」
《漢語大詞典》:开生面(開生面)
(1).展现新的面目。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凌烟 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赵次公 注:“ 贞观 中 太宗 画 李靖 等二十四人於 凌烟阁 ,至 开元 时,颜色已暗,而 曹将军 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盖因 左氏 : 狄 人归 先軫 之元面如生也。”
(2).指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有所创新。 清 刘廷玑 在园杂志卷二:“ 杭永年 一倣 圣嘆 笔意批之,似属效顰,然亦有开生面处。”参见“ 别开生面 ”。
《國語辭典》:别开生面(別開生面)  拼音:bié kāi shēng miàn
重新描绘旧画像,而使原已褪色的面貌变得鲜明、生动。语本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后比喻开创新的风格、形式。《红楼梦》第六四回:「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苏东坡诗》:「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也作「另开生面」。
《國語辭典》:腼然(靦然)  拼音:tiǎn rán
羞愧脸红的样子。《国语。越语下》:「余虽腼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