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债筑台
  
台高极天
 
周王避债台
 
周赧筑台
 
相关人物
周赧王


《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39~
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鈇之言。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七〈居处部五·台上〉~993~2~
《帝王世纪》曰:「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

简释

债筑台:喻欠债极多。清黄遵宪《和议成志感》:“失民更为丛驱爵,毕世难偿债筑台。”

《國語辭典》:避债(避債)  拼音:bì zhài
躲避债务。如:「他为了避债而到处藏匿。」也作「逃债」。
分類:避债
《漢語大詞典》:避债台(避債臺)
本名 謻台 , 周景王 所筑。后因 周赧王 避债于此,故称。 明 汤显祖 《与男开远》:“我歌《鹿鸣》五十年,求一 避债臺 不得,念之。” 清 钱谦益 《朱府君墓志铭》:“人或谓君:若他日寧有 避债臺 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摘史记注:“ 赧王 为诸侯所逼,负责於民,乃上臺避之,号 避责臺 。”参见“ 逃债臺 ”。
《國語辭典》:逃债台(逃債臺)  拼音:táo zhài tái
位于河南省洛阳县境的古台。因周赧王曾避债于此,故称为「逃债台」。《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居处部五。台》引《帝王世纪》:「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也称为「謻台」。
《漢語大詞典》:躲账(躲賬)
犹避债。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一到快过年的时候,爹就出去躲账了。”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九章:“不行。我想过了,蜡坊好些个人,撂开别人自己去躲账,咋能行?”
《漢語大詞典》:逃责(逃責)
逃避罪责。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议,於何逃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宗维不许”自注引 宋 王若冲 《北狩行录》:“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责。”
逃避债务。陈书·高祖纪上:“却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责,尚曰 周王 ;君未繫颈,且云 秦国 。” 章炳麟 《訄书·客帝匡谬》:“及夫陵夷积弱,处逃责之臺,被窃鈇之言,大枋既失,埶儕於家人,寧奉表以臣敌国,而犹岿然自谓尊於玄圣之裔,岂不忸哉!”
《國語辭典》:逃债台(逃債臺)  拼音:táo zhài tái
位于河南省洛阳县境的古台。因周赧王曾避债于此,故称为「逃债台」。《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居处部五。台》引《帝王世纪》:「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也称为「謻台」。
《漢語大詞典》:逃责(逃責)
逃避罪责。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议,於何逃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宗维不许”自注引 宋 王若冲 《北狩行录》:“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责。”
逃避债务。陈书·高祖纪上:“却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责,尚曰 周王 ;君未繫颈,且云 秦国 。” 章炳麟 《訄书·客帝匡谬》:“及夫陵夷积弱,处逃责之臺,被窃鈇之言,大枋既失,埶儕於家人,寧奉表以臣敌国,而犹岿然自谓尊於玄圣之裔,岂不忸哉!”
《国语辞典》:保全处分(保全处分)  拼音:bǎo quán chǔ fèn
系指债务人有逃避债务之虞时,或其经济财务状况恶劣而有不能清偿之虞时,债权人为预防其脱产或隐匿财产,依据《民事诉讼法》得向法院声请假扣押、假处分或假执行,以保全将来强制执行之法律程序。
《国语辞典》:躲门户(躲门户)  拼音:duǒ mén hù
因逃避债务、徭役而搬家,不让别人找到。《西游记》第二一回:「想是躲门户的,恐怕里长晓得,却就连夜搬了。」
《國語辭典》:债台高筑(債臺高築)  拼音:zhài tái gāo zhú
本指战国时周赧王负债甚多,因无法偿还而逃避债主到謻台。典出《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引服虔语。后形容欠债甚多。如:「他已是身无分文,债台高筑,怎么可能再拿出这么多钱来?」
分類:欠债
《漢語大詞典》:债台(債臺)
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臺”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周赧王 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於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臺”喻指负债。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文悌佳话》:“如我两袖清风,一拳朝露,将何囊金以填债臺?”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破产的‘士的阶级’大半生活筑在债台上,又得保持旧的‘体面’。”
分類: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