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踪影(蹤影)  拼音:zōng yǐng
踪迹与形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若是投河身死,须有尸首踪影。」《红楼梦》第一回:「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著,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
《國語辭典》:杳无踪影(杳無蹤影)  拼音:yǎo wú zōng yǐng
没有丝毫踪影、痕迹。如:「沧海桑田,世事多变,儿时嬉戏的椰林已杳无踪影。」也作「杳无踪迹」。
《国语辞典》:不见踪影(不见踪影)  拼音:bù jiàn zōng yǐng
消失不见。《红楼梦》第一回:「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
分类:消失不见
《漢語大詞典》:渺无踪影(渺無蹤影)
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 宜春 、 蘂儿 ,渺无踪影。”亦作“ 渺无影踪 ”。 茅盾 《腐蚀·十一月十三日》:“睁大眼,惘然凝视屋角的鼠洞,努力追忆昨夜的颠倒迷梦,然而--已经渺无影踪。”
分類:踪迹影子
《國語辭典》:影迹(影跡)  拼音:yǐng jī
踪影、痕迹。《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据左史之攸徵,胡影迹之可量。」《水浒传》第一○三回:「闭门闹了两日,家至户到,逐一挨查,并无影迹。」
分類:踪影痕迹
《漢語大詞典》:影兆
踪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蛇人:“既明,啟笥,二青亦渺。蛇人悵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
分類:踪影
《漢語大詞典》:踪兆(蹤兆)
踪影;迹象。 唐 裴铏 《传奇·裴航》:“ 航 遍求访之,灭跡匿形,竟无踪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母待生久不归,始疑;村中搜觅几徧,竟无踪兆。”
分類:踪影迹象
《國語辭典》:踪迹(蹤跡)  拼音:zōng jī
1.足迹、行踪。唐。于武陵〈友人南游不回因而有寄〉诗:「一别无消息,水南踪迹稀。」《红楼梦》第七三回:「打著灯笼,各处搜寻,并无踪迹。」
2.追踪找寻。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二。二富室疏财》:「刘氏因密令人往青州踪迹之,果有州民麻氏,其富三世。」《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就在庙里打了中火,遣人四下踪迹县尉,并无的信。」
《漢語大詞典》:无迹(無跡)
亦作“ 无跡 ”。 没有踪影;没有痕迹。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无跡,天工罕代。”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惠登 ﹞为政清浄无迹,不求人知。”
《漢語大詞典》:无踪(無蹤)
亦作“ 无踪 ”。 没有踪迹或踪影。 唐 张乔 《送僧雅觉归东海》诗:“鸟行来有路,帆影去无踪。” 宋 惠洪 《效李白湘中体》诗:“雁字初成春有信,烟鬟空好雨无踪。”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寅 ﹞被恶宦谋财害命……尸首无踪,滔天大变,万古奇冤。”
《漢語大詞典》:履綦
(1).足迹,踪影。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婕妤:“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颜师古 注:“言视殿上之地,则思履綦之迹也。” 南朝 齐 王融 《有所思》诗:“宿昔梦颜色,阶庭寻履綦。”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四:“缅山川之履綦,邈音书而飞越。”
(2).指鞋上的带子。 明 何景明 《寡妇赋》:“纷履綦之委弛兮,琴瑟偃而不张。”
《漢語大詞典》:遐踪(遐蹤)
亦作“ 遐踪 ”。
(1).先贤的事迹。 晋 陆云 《赠顾骠骑后诗·有皇》:“徽音鑠颖,邈矣遐踪。”《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慷慨遐踪,有愧高旨。” 李善 注:“言心慷慨,慕古贤之远踪。” 唐 李百药 《劝封禅表》:“听万岁之逸响,绍千载之遐踪。”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赧表》:“振千龄之垂绪,绍 三代 之遐踪。”
(2).踪影远离尘世。谓隐遁或修道。 元 揭傒斯 《杂诗四首寄彭通复》之四:“脉脉我所思, 彭氏 躡遐踪。婉婉若处子,未曾出房櫳。” 明 陈子龙 《灵隐寺》诗:“遐踪愜幽径,赏心淡栖迟。明霞带高馆,乳桐拂华榱。”
《國語辭典》:头影(頭影)  拼音:tóu yǐng
人影、踪影。指人。《水浒传》第六九回:「一向如何不见你头影?听的你在梁山泊做了大王,官司出榜捉你。」
分類:踪影踪迹
《國語辭典》:潜影(潛影)  拼音:qián yǐng
摄影上指底片经过感光后,银粒形成肉眼所不能见的影像,即称为「潜影」,此须待显影处理,才能变为可见的影像。
《漢語大詞典》:贼尘(賊塵)
(1).有害的灰尘。喻欺君罔上者。 唐 皮日休 《心箴》:“危乎惕哉!臣之諫君。辅相不明,诸侯不宾。君为秽壤,臣为贼尘,未及于斯,良可自勤。”
(2).贼寇的踪影。 明 王守仁 《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或犹遇其未退,望贼尘而先奔,不及交锋而已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