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四子讲习

相关人物
王褒


《昭明文选》卷五十一汉·王子渊(褒)《四子讲德论序》
褒既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乐职宣布》之诗,又作传,名曰《四子讲德》,以明其意焉。

例句

四子醉时争讲德,笑论黄霸屈为邦。 钱起 九日宴浙江西亭

《國語辭典》:讲习(講習)  拼音:jiǎng xí
讲授研习。《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然后阖门讲习道德,观览乎孔老之论,庶几乎松乔之福。」宋。苏轼〈教战守策〉:「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漢語大詞典》:讲习所(講習所)
讲议学习之所。今亦指为传授某一专业知识而设立的短期速成学习机构。 明 海瑞 《借山亭记》:“ 鸣阳 蔡 二守就 阳江 邑中之隙,捐俸构亭为讲习所,扁之曰‘借山’。” 周俟松 《许地山传略》:“幼习经史,十三岁肄业 广东 韶舞讲习所,复入随宦学堂。”
《国语辞典》:讲习会(讲习会)  拼音:jiǎng xí huì
研究讨论学术、思想或技艺的集会。如:「国际贸易讲习会」。
《漢語大詞典》: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广州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从1924年7月至1926年10月,先后创办了六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学员共七百九十六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等先后任主任或所长。学习内容有中国农民问题、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等。
《國語辭典》:皋比  拼音:gāo pí
1.虎皮。《左传。庄公十年》:「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晋。杜预。注:「皋比,虎皮。」
2.虎皮的座席。后指教师的讲席。唐。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猊坐翻萧瑟,皋比喜接连。」
3.武将的座席。明。刘基〈卖柑者言〉:「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
《國語辭典》:讲贯(講貫)  拼音:jiǎng guàn
1.讲习、研习。唐。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则又讲贯经籍,俾达奥义。」
2.研求贯通。《通俗编。文学》引《国老谈苑》:「讲贯世务,以观器识。」
分類:讲习
《漢語大詞典》:讲修(講修,講脩)
亦作“ 讲脩 ”。
(1).犹讲习。三国志·吴志·孙和传:“常言当世士人,宜讲脩术学,校习射御,以周世务。”
(2).谋议修治。 宋 张载 《始定时荐告庙文》:“然而四时正祀,尚未讲修。” 宋 汪应辰 《答程运干启》:“讲修先世之好,曲示过情之襃。”
《漢語大詞典》:课讲(課講)
讲习。《元典章·圣政一·兴学校》:“其在学儒人课讲不废者,与免杂泛差役。”《元典章·礼部五·医学》:“各处学校,若大小生员在学,而训诲无法,课讲卤莽,苟应故事者,初次教授罚俸半月。”
分類:讲习
《國語辭典》:讲道(講道)  拼音:jiǎng dào
讲解经义或宗教教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广延群儒,博谋讲道。」《西游记》第一回:「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
《國語辭典》:讲读(講讀)  拼音:jiǎng dú
讲说诵读。《北史。卷一七。魏景穆十二王传上。阳平王新成传》:「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讲读。」唐。白居易 与济法师书:「此六经皆上人常所讲读者,今故引以为问,必有甚深之旨焉。」
《國語辭典》:讲武(講武)  拼音:jiǎng wǔ
讲习武术、战事。《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三国演义》第二○回:「今四海扰攘之时,正当借田猎以讲武。」
《漢語大詞典》:阅武(閲武)
讲习武事。晋书·虞溥传:“ 溥 从父之官,专心坟籍。时疆埸閲武,人争视之, 溥 未尝寓目。”宋史·礼志二四:“閲武,仍前代制。 太祖 、 太宗 征伐四方,亲讲武事,故不尽用定仪,亦不常其处。凿讲武池 朱明门 外以习水战。復筑讲武臺城西 杨村 ,秋九月大閲,与从臣登臺观焉。”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某乃 冀王 袁绍 是也,动而能文,长而閲武,自为官以来,累立战功。”明史·太祖纪三:“二月壬午,閲武。”
《漢語大詞典》:讲磨(講磨)
讲习磨砺。 宋 文同 《谢就差知兴元府表》:“是正譌谬,学问浅而未精;讲磨本元,才识短而多泥。” 明 章懋 《兵部员外郎鹤山陆君墓志铭》:“适予亦被命承乏南雍,而 汝亨 復来卒业,讲磨精至,遂以戊辰登第。”
分類:讲习磨砺
《國語辭典》:讲师(講師)  拼音:jiǎng shī
1.泛指传授学识或技艺的人。《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文献通考。自序》:「然其义则非儒宗讲师不能明也。」
2.讲授武术、军事知识。晋。张协〈七命〉:「将因气以效杀,临金郊而讲师。」唐。玄宗〈放散围兵制〉:「昔周有岐阳之蒐,汉有扶风之命。或讲师习武,夸胡曜威。」
3.今《大学法》规定大学教师分级之第四级,在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