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商议(商議)  拼音:shāng yì
商量议论。唐。白居易〈与茂昭诏〉:「如或乖违,续有商议。」《大宋宣和遗事。利集》:「贯欲逃归,计请太原帅张孝纯商议。」
《國語辭典》:提纲(提綱)  拼音:tí gāng
1.举网。唐。杜甫〈又观打鱼〉诗:「苍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
2.唐宋委官运送货物及赋税于京师,称为「纲」,如茶纲、马纲、花石纲之类。管领其事称为「提纲」。唐。方干 送婺州许录事诗:「曙星没尽提纲去,暝角吹残锁印归。」
3.提举内容纲要。如:「提纲挈领」。
4.文章或说话内容的大要。如:「讨论提纲」。
《漢語大詞典》:论天(論天)
(1).讨论天象。梁书·儒林传·崔灵恩:“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於浑,论浑不合於盖。”
(2).相传 孔子 东游,见两小儿辩论。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双方各持其理,连 孔子 也不能决断。事见列子·汤问。后遂用为典故,以“论天”形容儿童聪敏。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國語辭典》:共识(共識)  拼音:gòng shì
共同体认的观念、想法。如:「大家经过不断地开会沟通,最后终于达成共识。」
《國語辭典》:问政(問政)  拼音:wèn zhèng
1.咨询为政之道。《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2.从事政治事务。如:「他在政坛问政多年,对地方贡献良多。」
《漢語大詞典》:具论(具論)
详细讨论。 唐 孔颖达 《周易论·论谁加经字》:“但纬文鄙伪不可全信。其八卦方位之所,六爻上下之次,七八九六之数,内外承乘之象,入经别释,此未具论也。” 宋 秦观 《寄题傅钦之草堂》诗:“出处士所重,其微难具论。”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后例:“荀子此文,传写旧有错误,余作诸子平议已订正之,兹不具论。”
分類:详细讨论
《漢語大詞典》:论及
专门讨论和阐述。例如:论及一个重要问题的讲话。
《漢語大詞典》:论治(論治)
讨论研究治国之道。说郛卷九九引 宋 戴埴 鼠璞·封章:“本朝於章奏,凡论治大体及有关於圣躬者,往往留中不出。”
《漢語大詞典》:议法(議法)
斟酌法度;讨论法制。 宋 胡宿 《乞杨开充大理少卿状》:“观其议法详平,正而有守,臣等今保举堪充权大理少卿公事。” 宋 周行己 《上皇帝书》:“然而天下之民,犹有不得尽被陛下之泽,而经国之术,犹有不得尽如陛下之意者,岂非有司议法之过,官吏行法之弊乎?”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之二:“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
《國語辭典》:咨谋(諮謀)  拼音:zī móu
商议。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周爰咨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审事宜也。」
分類:讨论商酌
《國語辭典》:复议(複議)  拼音:fù yì
对已经决定的事再提出来讨论。如:「这个案子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必要再提出复议。」
《國語辭典》:争论(爭論)  拼音:zhēng lùn
1.争相辩论,不肯退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邻人墓道,邻人与他争论。」《文明小史》第二○回:「魏榜贤还要同他争论,倒是贾子猷瞧著,恐怕被人家听见不雅,劝他们不要闹了,他二人方才住嘴。」
2.计较。《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这个何必计较?三位老爷来住,请也请不至,随便见惠些须香资,僧人那里好争论?」
《漢語大詞典》:熟讲(熟講)
经常讨论。 唐 柳宗元 《与杨京兆凭书》:“故公卿之大任,莫若索士。士不预备而熟讲之,卒然君有问焉……其无以应之。” 宋 陈亮 《论励臣之道》:“无以小事塞责,无以小谋乱大,相与熟讲惟新之政,使内外有序,则朕即安之日。”
分類:经常讨论
《漢語大詞典》:讲德(講德)
(1).讨论、讲求仁德。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於是文绎復集,乃始讲德。” 唐 张说 《为人作祭弟文》:“每思与尔归印 东都 ,悬舆故里,扬名讲德,居常待终。” 清 方履篯 《邓汉中〈德政录〉跋》:“每欲撰讲德之论,颂 樊 惠 之渠,自愧小文,莫宣景行。”
(2).讲求道德。 宋 刘敞 《右射驺虞赋》:“且夫射也,讲德而绎志,序宾而考贤,内可以教士,外可以事天。” 明 赵南星 《明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见泉魏公碑》:“数公者,多暇相过,登山观水,讲德论文,每联鑣出游,望之者若列仙也。”
《漢語大詞典》:博议(博議)
全面详尽地讨论或评议。《汉书·沟洫志》:“且水势各异,不博议利害而任一人,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南齐书·神武纪下:“ 神武 乃集在州僚佐,令其博议,还以表闻。”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议者以为祖宗时,凡建一事,施一令,必下侍臣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