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拉丁文  拼音:lā dīng wén
拉丁语的书面语。中古世纪扮演欧洲文化、学术界共同语言的角色。今独为天主教教廷使用。
《国语辞典》:戏包袱(戏包袱)  拼音:xì bāo fu
能扮演各种角色的演员。如:「你看这戏包袱,演得多好啊!」
《国语辞典》:下场白(下场白)  拼音:xià cháng bái
戏曲表演时,角色下场的结句,若不用唱,则必用下场白。形式各有不同,通常为一首抒发人物感情的七言诗或五言对子。
《国语辞典》:头手鼓(头手鼓)  拼音:tóu shǒu gǔ
为布袋戏后场中最重要的角色,戏界称为万军主帅。位在前场演师的左后方,专司单皮鼓,指挥整个后场,以配合或引领前场的演出。也称为「打鼓佬」。
《国语辞典》:玩笑旦  拼音:wán xiào dàn
戏剧中的角色。多饰轻浮或活泼的女子,大都扮相艳丽,举止诙谐、伶俐,偏重作工与说白。
《国语辞典》:一字髯  拼音:yī zì rán
一字形的胡须。在国剧脸谱中代表角色性格粗暴,共有黑、白、红三色。
《国语辞典》:小戏儿(小戏儿)  拼音:xiǎo xì ér
1.一种小型的戏剧。角色少,情节简单。
2.票价低廉的戏剧。如:「闷得慌可以听听小戏儿。」
3.以年幼演员为主的戏班。《红楼梦》第一一回:「现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台上预备著呢。」
《国语辞典》:扇子生  拼音:shàn zi shēng
一种戏剧中的角色。在剧中扮演拿著扇子,不带髯口的年轻小生,多为风流儒雅的公子。
《国语辞典》:千面人  拼音:qiān miàn rén
1.称那些善于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扮演不同类型、不同角色的演员。
2.专在百货商店或超市的货品中下毒,再进行勒索诈财的罪犯。
《國語辭典》:二花脸(二花臉)  拼音:èr huā liǎn
国剧中副净的角色。也称为「二面」。
《漢語大詞典》:方巾丑
戏曲角色名。京剧文丑之一。因其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故称。《戏剧脚色名词考·方巾丑》:“这个名词也是百年以来才有。性质与文丑一样,不过是因为《桃花扇》中的 柳敬亭 、《刺梁》的 万家春 、《群英会》的 蒋干 、《打面缸》的师爷等等,都是头戴方巾,所以又起了个名字,叫‘方巾丑’。”
《國語辭典》:反串  拼音:fǎn chuàn
1.演员不扮演他平日所担任的角色,而串演其他角色,称为「反串」。如生扮丑、丑扮净等。
2.今多指女扮男装、男扮女装为「反串」。如:「这场誇张的反串演出,赢得观众满堂喝采。」
《漢語大詞典》:魂旦
戏曲中扮演女鬼的角色。 清 洪升 《长生殿·冥追》:“魂旦白练繫颈上,服色照前《埋玉》折。”
《漢語大詞典》:魂帕
戏曲中演鬼魂角色所戴的头巾。 清 洪升 《长生殿·尸解》:“引旦去魂帕上。” 徐朔方 注:“魂帕,戴在演员头上,表示扮演的角色是鬼魂。”
《國語辭典》:闺门旦(閨門旦)  拼音:guī mén dàn
饰演少女脚色的旦角。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