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天桥(天橋)  拼音:tiān qiáo
1.古时军队攻城用的桥形木架。《宋史。卷三七七。陈规传》:「李横围城,造天桥,填濠,鼓噪临城。」
2.为便于行人或车辆穿越铁道或马路所架的桥梁。
3.一种体育运动器材。高而窄,形状略似独木桥,两端有梯子。
4.星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亦曰梁,为天桥,主禦风雨水道。」
5.地名。在北平市永定门内,清末逐渐形成民间艺人汇集演出之地。经常有各种戏曲、杂技、大鼓、木偶戏、武术等,以摆地摊方式或在简陋的棚子内演出。
《漢語大詞典》:乐官(樂官)
(1).古代掌理音乐的官员或官署。《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 毛 传:“瞽,乐官也。”汉书·艺文志:“ 汉 兴, 制氏 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2).指歌舞艺人。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焕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宋 王安石 《送李屯田守桂阳》诗之二:“荒山乐官歌舞拙,提壶沽酒聊一欢。”
《漢語大詞典》:市头(市頭)
(1).市井;市场。 唐 元稹 《估客乐》诗:“一解市头语,便无乡里情。” 唐 施肩吾 《途中逢少女》诗:“市头日卖千般镜,知落谁家新匣中?”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铺席:“自 融和坊 到 市南坊 ,谓之‘珠子市头’,如遇买卖,动以万数。”
(2).指卖艺人等会聚的茶肆。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茶肆:“又有茶肆专是五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
(3).街头。 郭沫若 《星空·仰望》:“污独的 上海 市头,干净的存在,只有那青青的天海!”
《國語辭典》:老郎  拼音:lǎo láng
1.年长者。唐。韩愈〈合江亭〉诗:「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唐。白居易 送敏中新授户部员外郎西归诗:「长庆老郎唯我在,客曹故事望君传。前鸿后雁行难续,相去迢迢二十年。」
2.旧称庙里的杂役工人。《水浒传》第四回:「我这酒挑上去,只卖与寺内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们做生活的吃。」
3.宋元时对说唱师傅的尊称。元。赵明道〈斗鹌鹑。乐府梨园套〉曲:「乐府梨园,先贤老郎,……承应俳优,后进教坊。」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回头便入莺花寨,须记的京城古本,老郎流传。」
4.武士、教头。《水浒传》第一九回:「拣一只疾快小船,选了几个老郎做公的,各拿了器械,桨起五六把桦楫。」《水浒传》第四三回:「李都头领了台旨,下厅来,点起三十个老郎土兵,各带了器械,便奔沂岭村中来。」
《國語辭典》:幻人  拼音:huàn rén
古代称呼能表演魔术的人。《后汉书。卷五一。陈禅传》:「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下。拂菻传》:「多幻人,能发火于颜,手为江湖,口幡眊举,足堕玉珠。」也称为「幻民」、「幻师」。
《漢語大詞典》:追人
古代幻术。追,通“ 雕 ”。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百兽马戏鬭虎,唐梯追人。”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唐梯追人》:“唐梯,今之上高竿也。追人,追,犹追琢,令割截人,易牛马首。”一说劐指雕琢玩具的艺人。见 马非百 注。
《漢語大詞典》:乐名(樂名)
(1).乐曲的名称。晋书·乐志下:“ 魏氏 增损 汉 乐,以为一代之礼,未审 大晋 乐名所以为异。”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乐:“乐名, 周 以夏, 宋 以永, 梁 以雅, 周 、 隋 以夏, 唐 以和,本朝以安。”
(2).旧指艺人献艺时所用的名字。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二折:“则听的乐臺上呼唤俺乐名,諕的我悠悠的丧了三魂。”
《國語辭典》:书会(書會)  拼音:shū huì
1.宋、元时小说、戏曲作者与艺人共同组织的团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二出》:「真字能抄掌记,更压著御京书会。」《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当日推出这和尚来,一个书会先生看见,就法场上做了一只曲儿,唤做南乡子。」
2.乡村学塾。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馀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3.书法同好组成的团体。如:「今年书会要办展览,请大家要及早准备作品。」
《漢語大詞典》:东山妓(東山妓)
(1).指 晋 谢安 在 东山 居住时所畜养的能歌善舞的女艺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谢公 在 东山 畜妓。 简文 曰:‘ 安石 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明 何景明 《寄怀端虚堂》诗:“ 谢安 亦有 东山 妓, 文举 元多 北海 宾。”
(2).泛指能歌善舞的女艺人。
《漢語大詞典》:伎乐(伎樂)
(1).音乐舞蹈。《孔子家语·辩政》:“五官伎乐,不解於时。”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 唐 韩愈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君蓄名画数千,而不好伎乐。”
(2).指歌舞女艺人。新唐书·田布传:“ 布 号泣固辞,不听,乃出伎乐,与妻子宾客诀曰:‘吾不还矣!’”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腾 乃陈伎乐於城下一面, 獠 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 腾 潜师三面俱上,斩首万五千级,遂平之。” 明 李东阳 《韩休知》诗:“内家伎乐喧歌酒,外庭宰相还知否?”
《國語辭典》:作场(作場)  拼音:zuò cháng
卖艺、表演。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一九。疗蛇毒药》:「临州有人以弄蛇货药为业。一日,方作场,为蝮所齧。」宋。陆游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四首之四:「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也作「做场」。
《國語辭典》:合生  拼音:hé shēng
1.唐代的一种伎艺。表演时以歌咏为主,并穿插舞蹈。《新唐书。卷一一九。武平一传》:「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
2.宋代的一种说唱伎艺。艺人在表演当场指物赋诗。宋。洪迈《夷坚支志乙。卷六。合生诗词》:「江浙间路岐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能于席上指物题咏,应命辄成者,谓之『合生』。」也称为「合笙」、「唱题目」。
《漢語大詞典》:优人(優人)
(1).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汉书·张禹传:“ 禹 将 崇 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筦弦鏗鏘极乐,昏夜乃罢。”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优人 成辅端 为謡嘲之, 实 闻之,奏 辅端 诽谤朝政,杖杀之。”
(2).称戏曲演员为优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近日优人作杂班似杂剧而简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孔公父子:“史载 孔道辅 原鲁 使 契丹 ,优人以 文宣王 为戏, 道辅 艴然径出。”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九》:“其父闻 裴彖飞 与优人伍,令止读,遂徒步至 菩特沛思德 ,入国民剧场为杂役。”
《國語辭典》:鼓板  拼音:gǔ bǎn
乐器名,打击乐器。为单皮鼓和檀板两种乐器的组合,二者皆为节拍乐器,为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六朝兴废怕思量,鼓板轻轻放,沾泪说书儿女肠。」《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打鼓板才立到沿口,轻轻的打了一下鼓板,只见那贴旦装了一个红娘,一扭一捏,走上场来。」
《國語辭典》:象人  拼音:xiàng rén
1.人偶。
2.祭礼中戴假面具的人。《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