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自责(自責)  拼音:zì zé
自我谴责或责备。如:「他有这种下场,都是咎由自取,你不必自责。」
《國語辭典》:引咎自责(引咎自責)  拼音:yǐn jiù zì zé
承认过失并自我责备。《晋书。卷七三。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九。滦阳续录一》:「反覆开陈,引咎自责,泪涔涔渍衣袂。」也作「引咎责躬」。
《国语辞典》:悔过自责(悔过自责)  拼音:huǐ guò zì zé
后悔自己所犯的过失,并且感到自责、惭愧。《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后得反国,不悔过自责,复会诸侯伐郑,与楚战于泓,军败身伤,为诸侯笑。」也作「悔过自忏」。
《国语辞典》:自责分(自责分)  拼音:zì zé fēn
棒球运动用语。棒球运动中指投手应负责的失分。包括:安打、牺牲触击、高飞牺牲打、盗垒、野手选择、四坏球、触身球、投手犯规、暴投等因素所造成的失分。
《國語辭典》:反躬自责(反躬自責)  拼音:fǎn gōng zì zé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元史。卷二九。泰定帝本纪一》:「陛下以忧天下为心,反躬自责。」《清史稿。卷二一。穆宗本纪》:「反躬自责,保全名节,副皇考委任之意。」也作「反躬自问」。
《漢語大詞典》:闭合自责(閉閤自責)
同“ 闭閤思过 ”。 汉书·何并传:“ 詡 ( 严詡 )本以孝行为官,谓掾史为师友,有过輒闭閤自责,终不大言。”后汉书·吴祐传:“民有争诉者,輒闭閤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分类字锦》:免冠自责(免冠自责)
后汉书仇览传览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候览冠乃敢升堂
分类:夫妇
《國語辭典》:自讼(自訟)  拼音:zì sòng
1.自责。《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替自己申诉、争辩。《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彊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
《國語辭典》:自咎  拼音:zì jiù
自我责备。如:「这事也不能全怪你,你别再自咎了。」
分類:自责归罪
《漢語大詞典》:六事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 孔 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唐 白居易 《忆晦叔》诗:“六事尽思君作伴,几时归到 洛阳 来。” 宋 曾巩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备,谁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将非六事之人,歷世以来,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势之难行。”
(2).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 汤 曾祷于 桑林 ,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尚书大传卷三:“若民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机以县示我。” 郑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过,神灵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视、听、思心、王极。机,天文也。天文运转以县(悬)见六事之变异示我。”按,后汉书·五行志一“气之相伤谓之沴” 刘昭 注引《续汉书》谓六事为貌、言、视、听、思、心。 宋 苏舜钦 《大风》诗:“六事不合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水浒传》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
(5).指六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詁之事也。 虞 夏 书契,今不可见,岣嶁禹书,伪造不足论, 商 周 以来,则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汉 ,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参见“ 六书 ”。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漢語大詞典》:自投
(1).将自身投入(致死之处)。 汉 严忌 《哀时命》:“ 务光 自投於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垢。”后汉书·刘盆子传:“大惊乱走,自投川谷,死者十餘万。” 宋 曾巩 《贺克伏交阯表》:“螻蚁之微,自投必死,乾坤之大,终许更生。” 金 元好问 《敏之兄墓铭》:“ 子云 自投,乃脱 歆 丰 。”
(2).以头碰地。表示自责之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怪术:“ 李 又曰:阿师可下阶。僧又趍下,自投无数,衂鼻败顙,不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 才 ( 梁有才 )大惧,据地自投,但言知悔。”
(3).自行投诚。 清 戴震 《于清端传》:“前时邻 傜 岁率二三至,杀掠人畜, 成龙 勒乡勇将捣其巢,咸惧自投,不敢犯界上,归所虏掠,然后民得事耕稼。”
《漢語大詞典》:自厚
(1).意谓重于自责。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凡此六者,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於外,此之谓也。”《后汉书·陈忠传》:“陛下每引灾自厚,不责臣司,臣司狃恩,莫以为负。” 宋 叶适 《〈龙川集〉序》:“ 同甫 为德不为怨,自厚而薄责人,则疑若以为有罪焉可矣。”
(2).犹自重。书信套语,意谓善自珍重。 宋 张载 《与赵大观书》:“末由前拜,恭惟尊所闻,力所逮,淑爱自厚,以需大者之来,不胜切切。” 宋 叶适 《与黄岩林元秀书》:“餘祝自厚不宣。” 宋 陈亮 《与吕伯恭正字书》:“承教邈未有日,所冀强饭自厚。”
《漢語大詞典》:内讼(内訟)
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讼,犹责也。言人有过,莫能自责。”晋书·蔡谟传:“且归罪有司,内讼思愆。若遂致之于理,情所未忍。” 宋 王安石 《感事》诗:“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谢觉哉 《姜梦周同志传》四:“这就是 梦周 同志的品质--最优秀的共产党人品质,如果说别人的好,是‘勉强而行之’(经过内讼与自省的)或‘利而行之’(有所为),那么, 梦周 同志算得上是‘安而行之’了。”
《漢語大詞典》:自刻
(1).自责自励。韩非子·安危:“人主不自刻以 尧 ,而责人臣以 子胥 ,是幸 殷 人之尽如 比干 。”后汉书·申屠刚传:“欲令失道之君,旷然觉悟,怀邪之臣,惧然自刻。” 宋 苏轼 《谢雪文》:“失政召灾,莫知自刻。”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居常清苦自刻。”
(2).亲手雕镂。 唐 李商隐 《宫中曲》:“水精不觉冷,自刻鸳鸯翅。”
《國語辭典》:咎悔  拼音:jiù huǐ
1.灾祸。汉。班固〈奕旨〉:「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虞仲信可喜。」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奉时恭默,咎悔不生。」
2.悔恨自责。如:「主管对自己一时的疏忽,造成公司很大的损失,感到无限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