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过辟(過辟)
罪过。文选·潘岳〈西征赋〉:“苟蔽微以繆章,患过辟之未远。” 李善 注:“尔雅曰,辟,罪。未远,不离其身也。”
分類:罪过
《漢語大詞典》:滓累
谓罪过。《宋书·二凶传·元凶劭》:“大军近次,威声已接,便宜因变立功,洗雪滓累。”
分類:罪过
《漢語大詞典》:咎罪
(1).罪过。书·说命中“惟 説 不言有厥咎” 孔 传:“王能行善,而 説 不言,则有其咎罪。”
(2).犹得罪。战国策·齐策五:“今夫鵠的非咎罪於人也,便弓引弩而射之,中者则善,不中则愧。”
分類:罪过得罪
《漢語大詞典》:悔戾
罪过。魏书·张普惠传:“窃见故太尉 咸阳王 、 冀州 刺史 京兆王 ,乃皇子皇孙,一德之亏,自貽悔戾。”
分類:罪过
《國語辭典》:无罪(無罪)  拼音:wú zuì
1.没有过错。《诗经。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三国演义》第六九回:「众官自恩救火者必无罪,于是多奔红旗之下。」
2.罪状不成立。如:「经过法律的审判,她终于被判无罪。」《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月饼中既无毒药,则魏家父女即为无罪之人,可以令其具结了案。」
《國語辭典》:死罪  拼音:sǐ zuì
1.依法应判死刑的罪。《红楼梦》第八一回:「如今闹破了,被锦衣拿住,送入刑部监,要问死罪的了。」《文明小史》第一○回:「他们犯的事未必一定是死罪,不过叫他们回去等兄弟光光面子,那里就会要了他们的命呢?」
2.古人书札或奏疏中常用以谦称自己犯错,表示惶恐的话。《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臣机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三国演义》第九回:「儒慌赶入园中劝解,不意误撞恩相。死罪!死罪!」
《漢語大詞典》:无咎(無咎)
没有祸殃;没有罪过。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子必来,我受,其无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邹阳 之説 吴梁 ,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清史稿·后妃传·太祖继妃富察氏:“今我顺天命,安疆土。彼纠九国以虐无咎之人,天不佑也。”
(1).无灾祸;无过失。《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孔颖达 疏:“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宣缪姜:“终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2).谓过由自取,无所怨咎。易·节:“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孔颖达 疏:“哀嗟自己所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也。”
《國語辭典》:洗涤(洗滌)  拼音:xǐ dí
洗除污秽。《南史。卷七一。儒林传。何佟之传》:「性好洁,一日之间洗涤者十馀过,犹恨不足,时人称为水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相身处朝市,向为尘俗所役,乍见山光水色,洗涤心胸。」
《國語辭典》:洗濯  拼音:xǐ zhuó
1.清洗。《西游记》第一回:「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2.除去罪恶、耻辱。宋。苏辙 齐州祈雨青辞:「民既穷瘁,吏亦震恐,各知咎殃,将自洗濯。」
《國語辭典》:大恶(大惡)  拼音:dà è
1.大坏、大罪过。《晋书。卷四九。列传。阮籍》:「瞻默然,意色大恶。后岁馀,病卒于仓垣,时年三十。」
2.大祸患。《三国演义》第八回:「汝于中取便,以间他父子反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
《國語辭典》:请罪(請罪)  拼音:qǐng zuì
1.问罪。《书经。汤诰》:「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左传。僖公二年》:「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
2.承认己过,自请处分。《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传。王烈传》:「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两亲家两亲妈,各自请罪,认个悔气,都道一桩事完了。」
3.请求免罪。《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汉纪四十六。桓帝延熹二年》:「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于冀,乘舆乃其次焉。吏民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
《國語辭典》:纪录(紀錄)  拼音:jì lù
1.记于书册的资料。如:「会议纪录」。《魏书。卷一。序纪》:「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也作「记录」、「记载」。
2.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他的体重终于打破世界金氏纪录。」也作「记录」。
3.记于书册。如:「他把每天的生活情形纪录在日记上。」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迪斯用来,颇可纪录,虽一精思,议而复误,故撰古训。」也作「记录」、「记载」。
4.做纪录的人。如:「下次的会议就由你当纪录。」也作「记录」。
《漢語大詞典》:宥罪
赦免罪过。易·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孔颖达 疏:“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 南朝 梁 任昉 《禅梁玺书》:“待旦同乎 殷后 ,日昃过於 周文 ,风化肃穆,礼乐交畅,加以赦过宥罪,神武不杀,盛德昭於景纬,至义感於鬼神。”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 葛成 慷慨就狱,后得宥罪。”
《國語辭典》:归罪(歸罪)  拼音:guī zuì
1.将罪过归于某人或某事。如:「这桩车祸应归罪于驾驶人闯红灯。」《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今妫、戴二贼,谋杀我夫,只归罪边洪,将我家赀、童婢尽分去。」
2.认罪。《后汉书。卷六二。荀韩钟陈列传。陈寔》:「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國語辭典》:赎罪(贖罪)  拼音:shú zuì
1.用行动或财物来抵销罪过或免除刑罚。《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某素知于道人能祈风祷雨。方今天旱,何不令其祈雨以赎罪?」《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富翁道:『小子情愿赎罪罢!』即忙叫家人到家中拿了两个元宝,跪著讨饶。」
2.基督教及犹太教徒称祭献上帝以赎己罪为「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