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自由放任  拼音:zì yóu fàng rèn
经济学的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首先提出,系指在所有的经济事务上,政府应尽量减少对个人的干涉,允许其自由发展。
《国语辞典》: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  拼音:liè bì qū zhú liáng bì
1.一种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币质恶劣和币质优良的二种名目相等、实质相异的货币,共同在一个经济社会流通,则实质优良的货币会被收藏、熔解或输出,而退出流通圈外,只有实质恶劣的货币继续流通。
2.比喻条件优良的事物为条件较差的事物所取代。如:「公司若无健全的人事制度,终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无法留住好人才。」
《国语辞典》: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  拼音:mǎ ěr sà sī rén kǒu lùn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所发表的理论。认为人口增长的速度永远比粮食供应的速度快,若不加以限制,则当人口扩张到生活资料只能维持生存的极限时,将会出现饥馑、战争和疾病。因此,唯有堕落(包括避孕)、灾难和自我抑制方能遏制过度的人口增长。此外,人类的贫困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并非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所形成。
《国语辞典》:亚当斯密(亚当斯密)  拼音:yà dāng sī mì
Adam Smith
人名。(西元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曾任格拉斯哥大学论理学及伦理学教授,后辞职漫游欧洲大陆,归国后,从事著述,所著《国富论》一书,为近世经济学巨著,当时欧洲各国的通商政策,颇受其影响。
《国语辞典》:柏克莱(柏克莱)  拼音:bó kè lái
George Berkeley
人名。(西元1685~1753)爱尔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及物理学家,并兼基督教主教。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主张物体只因被感觉而存在。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的原理》、《对话录》等。也译作「巴克勒」。
《国语辞典》:陶西  拼音:táo xī
Frank William Tanssing
人名。(西元1859~1940)美国经济学家。其经济学根本立场,是继承李嘉图和约翰密尔的古典派传统,然对历史学派和边际效用学派,亦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所以他的立场是综合的。研究领域广及经济理论、贸易、货币、租税、关税问题等等,其中以关税问题有湛深的造诣。所著的美国关税史为不朽名著。
《国语辞典》:负成长(负成长)  拼音:fù chéng zhǎng
经济学上指一国的国民生产毛额在一年内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今则泛指亏损。如:「根据这张图表可知,本公司今年的营运是呈现负成长的状态。」
《国语辞典》:边际效用(边际效用)  拼音:biān jì xiào yòng
传统上,在经济学中认为边际效用,是指每新增(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消费者所获得增加或减少的效用。经济学通常认为,随著商品或服务的量增加,边际效用将会逐步减少,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国语辞典》:安定均衡  拼音:ān dìng jūn héng
经济学上指一种均衡情况。在遇有外在力量的干扰而使现状脱离均衡,该体系能有一种力量使之恢复原来的均衡。
《国语辞典》:资本财(资本财)  拼音:zī běn cái
经济学上称非供直接消费,而供从事生产所需的设备或工具。如厂房、机器、车辆、仓库等。
《国语辞典》:培芮图(培芮图)  拼音:péi ruì tú
Vilfredo Pareto
人名。(西元1848~1923)义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运用数学进行经济分析及提出上层社会优秀分子循环运动的理论而闻名于世。著有《政治经济学教材》、《社会学通论》等。
《国语辞典》:凯恩斯(凯恩斯)  拼音:kǎi ēn sī
John Maynard Keynes
人名。(西元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出身望族,曾在剑桥大学研究院研究货币问题,后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的权威。著有《货币概论》、《货币改革论》、《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原理》等书。也译作「凯因斯」。
《漢語大詞典》:富国学(富國學)
经济学的旧译名。我国最早的经济学中文译名为“富国策”。后经 清 学部审定,译经济学为“富国学”。1901年 严复 又译为“计学”,次年 梁启超 改计学为“生计学”。同时 日本 译名“经济学”亦传入 中国 。辛亥革命后经 孙中山 肯定,统一译为“经济学”。
《漢語大詞典》:福利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出现,主要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古。认为社会福利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也取决于国民收入在社会各成员间的分配状况。主张社会资源最优配置,以增加国民收入,并主张收入均等化。30年代为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
《漢語大詞典》:公共产品
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