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梯桥(梯橋)  拼音:tī qiáo
1.设在园林中专供游览用的梯形桥。《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
2.战守工具。《宋史。卷二七一。吴虔裕传》:「设梯桥,分五路,于长连城西北,以禦周祖。」
《國語辭典》:鸟庭(鳥庭)  拼音:niǎo tíng
1.额角突出。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鸟庭荷胜,眉有八采,丰下锐上。」
2.东北夷人之庭,泛指偏远地区。唐。袁朗〈赋饮马长城窟〉诗:「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
分類:额角突起
《國語辭典》:鸟夷(鳥夷)  拼音:niǎo yí
称中国东北偏远地区的居民。因取鸟兽之皮为衣而得名。《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唐。颜师古。注:「此东北之夷,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
《国语辞典》:卫矛(卫矛)  拼音:wèi máo
植物名。卫矛科卫矛属,落叶灌木。枝干皆有物突起,状如箭翎,叶椭圆有锯齿,经秋红色绚烂,夏开淡黄绿色细花,树皮可造纸。
《漢語大詞典》:保斗
壶盖中央的突起部分。太平御览卷二引 汉 桓谭 新论:“天之卯酉,当北斗极天枢。枢,天轴也,犹盖有保斗矣。盖虽转而保斗不移。天以转周匝,斗极常在,知为天之中也。”
《國語辭典》:沙噀  拼音:shā xùn
动物名。一种海参。棘皮动物门。体黑褐色,背面有肉质状的刺突起。也称为「刺参」。
《漢語大詞典》:镜鼻(鏡鼻)
镜子上面能够穿绳悬挂的突起物。 唐 段成式 《庐陵官下记》:“﹝ 韦少卿 ﹞胸上刺一树,树杪集鸟数十,其下悬镜,镜鼻繫索,有人止於侧牵之。”
《國語辭典》:脚踝(腳踝)  拼音:jiǎo huái
小腿与脚掌间,脚骨两旁凸起的部位。也称为「腿腕子」、「脚腕子」。
《國語辭典》:结节(結節)  拼音:jié jié
生物体表面或内部组织中圆形的突起物。如人类的坐骨、耻骨等及鸟类的肋骨上皆有。
《國語辭典》:瘜肉  拼音:xí ròu
即瘜。一种因黏膜异常而形成的突起物。多发生在鼻腔或肠道内。病因不明,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之分。段注本《说文解字。疒部》:「瘜,寄肉也。」清。段玉裁。注:「息肉即瘜肉。」《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九。水胀》:「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明。唐顺之〈山海𨵿陈职方邀登观海亭作〉诗其二:「鸱蹲蛆食安可长,瘜肉不剪成悬疣。」也作「息肉」。
《漢語大詞典》:题地(題地)
谓突起在地上。《梁书·武帝纪上》:“夫日月丽天,高明所以表德;山岳题地,柔博所以成功。”
分類:突起地上
《漢語大詞典》:仄起
(1).倾斜突起。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忽巨石仄起如龟脊,左右絶壑万仞,从脊上跼步以行,行者皆股慄。”
(2).近体诗的起句形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如五律首句为仄仄平平仄,七律首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漢語大詞典》:猋竖(猋豎)
谓疾风突起。 晋 陆机 《文赋》:“粲风飞而猋竖,鬱云起乎翰林。”
分類:疾风突起
《漢語大詞典》:踟蛛
即蜘蛛。节肢动物。有脚四对,肛门尖端的突起能分泌黏液,黏液与空气接触凝成细丝,用以结网捕食昆虫。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故 太昊 师踟蛛而结网, 金天 据九鴈以正时。”
《國語辭典》:孤拐  拼音:gū guǎi
1.颧、颊。《红楼梦》第六一回:「高高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乾净爽利的。」
2.脚踝。《西游记》第一五回:「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野叟曝言》第二六回:「这石氏脚上一个鸡眼老了,再剪不下,想起中间屋里切皮的刀儿,甚是快利,因光著孤拐出来,摸那皮刀。」
《漢語大詞典》:扢搭
(1).形容声响。借喻行动快速,犹突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急攘攘因何,扢搭地把双眉锁纳合。” 王季思 校注:“扢搭,形容动作快速之词。”
(2).扢,通“ 疙 ”。本指生物表皮突起的小硬块。引申为结或块形之物。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效颦》:“ 西施 妹因害心疼,鼻子上皱起来,有些扢达,觉道一发娇媚。”《西游记》第九九回:“但看第三个,肩上横担扢挞藤。”红楼梦第三一回:“﹝ 史湘云 ﹞説着,拿出绢子来,挽着一个扢搭。”
(3).扢,通“ 疙 ”。比喻心中不易解开的问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知县心里方才放了一个大扢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