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仲宣受书
 
书籍相与
 
琴书与仲宣

相关人物
王粲(字仲宣)
 
蔡邕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例句

商瞿五十知无子,更付琴书与仲宣。 元稹 听妻弹别鹤操

书籍终相与,青山隔故园。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

琴书何必求王粲,与女犹胜与外人。 白居易 余思未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白居易 题文集匮

《國語辭典》:相与(相與)  拼音:xiāng yǔ
1.相偕、相互。《文选。马融。长笛赋》:「于是游閒公子,暇豫王孙,心乐五声之和,耳比八音之调,乃相与集乎其庭。」《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于是相与结侣,携手俱游。」
2.结交。《后汉书。卷三三。冯鲂传》:「今日相与,尚无所顾。」《儒林外史》第一回:「时知县倚著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
3.朋友,交情好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回:「工房听见县主的相与到了,慌忙迎到里面客位内坐著,摆上九个茶盘来。」
《漢語大詞典》:相与一口(相與一口)
串通一气,异口同声。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
《分类字锦》:相与谈谐(相与谈谐)
黄干代仲兄作会表兄弟序吾尝记为童子日外祖父母皆无恙岁冬之朝兄弟毕集相与握手终日谈谐笑语市梨枣相啖迨其去则留连不忍舍旦暮又思之而幸其复来也
分类:内外兄弟
《国语辞典》:不打不成相与(不打不成相与)  拼音:bù dǎ bù chéng xiāng yǔ
经过争执后,彼此反而更相知、更要好。《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今日这桩事自此一字休提,现成的戏酒,就请你们老弟兄们在此开怀痛饮,你我作一个不打不成相与的交情,好不好?」也作「不打不相识」、「不打不成相识」。
《国语辞典》:相与为命(相与为命)  拼音:xiāng yǔ wéi mìng
互相依靠,共同生活。宋。陈亮〈祭蔡行之母太恭人文〉:「夫君既没,整齐家道,母子相与为命。」也作「相依为命」。
《国语辞典》:不中相与(不中相与)  拼音:bù zhòng xiāng yǔ
不够交情、不通情理。《照世杯。卷三。走安南玉马换猩绒》:「这位客官好不中相与,口角这样轻薄!」
《漢語大詞典》:老相与(老相與)
同“ 老相好 ”。 儒林外史第五一回:“会着,彼此竟像老相与一般。”
《漢語大詞典》:沾接(霑接)
(1).接待。 南朝 梁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王丞相 拜 扬州 ,宾客数百人并加霑接,人人有説色。”
(2).相与;相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况两君胜士,相与的必是高贤,老朽何幸得以霑接。”
《國語辭典》:披襟  拼音:pī jīn
1.袒露胸襟。《文选。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2.比喻降服的意思。《文选。沈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函轘方解带,峣武稍披襟。」
《国语辞典》:论语(论语)  拼音:lún yǔ
书名。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问答之言,由孔门后学记录而成的书。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齐论》、《古论》久亡,今《论语》即《鲁论》,凡二十篇。宋时以《论语》合《大学》、《中庸》、《孟子》为四书。
《國語辭典》:二府  拼音:èr fǔ
1.宋时因中书省、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权,故称为「二府」。
2.明、清时俗称各府同知为「二府」。《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安东做了二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才升到这里。」
《國語辭典》:将星(將星)  拼音:jiàng xīng
将帅的星宿。《三国演义》第七回:「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
《國語辭典》:比数(比數)  拼音:bǐ shǔ
比较计算。《汉书。卷六十七。梅福传》:「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宋。苏轼〈寄刘孝叔〉诗:「平生学问只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分類:考校计算
《國語辭典》:同事  拼音:tóng shì
1.同一件事。三国魏。嵇康 声无哀乐论:「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职耳。」
2.相与共事。《谷梁传。襄公十九年》:「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韩非子。说林上》:「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
3.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如:「今晚我要和同事们聚餐。」《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有同事俞孚亭者,挈眷居焉。」也作「同仁」、「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