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泄风(泄風)
(1).泄漏消息。 明 无名氏 《四贤记·社会》:“[丑末笑介]若是这等,可不是要做皇帝了。[浄]你莫泄风,贵为天子原无种,看长蛇封豕,化作真龙。”
(2).中医病症名。指风邪久入腠理间,以致出现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症。《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3).中医病症名。皮肤长小疙瘩并有瘙痒的病症。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癮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癩。”
《國語辭典》:粉刺  拼音:fěn cì
外观无明显发炎或脓疱,而以毛囊的角质化所表现的痤疮病灶。参见「痤疮」、「青春痘」条。
《國語辭典》:打结(打結)  拼音:dǎ jié
1.将长条状的丝、绳等物编成结。如:「请将绳子打结,以避免松落。」《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开花帽子,打结衫儿。旧席片对著破毡条,短竹根配著缺糙碗。」
2.阻塞、不能顺畅。如:「她一紧张,舌头就打结。」、「连续假期的车潮使得交通多处打结。」
《國語辭典》:打劫  拼音:dǎ jié
1.劫夺财物。元。杨讷《西游记》第一出:「自家姓刘名洪,专在江上打劫为活。」《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王元椿只晓得这条路上好打劫人,不想著来这条路上走的人,只贪近,便不是善良本分的人。」
2.下围棋时,反覆争夺一个从属未定,可互相牵制的棋眼。唐。杜荀鹤 观棋诗:「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程师爷苦苦的给老爷先摆上五个子儿,叶通还是尽力的让著下,下来下去,打起劫来,老爷依然大败亏输。」
《漢語大詞典》:青膀
亦作“ 青滂 ”。亦作“ 青胖 ”。 身体表面因受撞击而肿起的青色疙瘩。 明 张凤翼 《灌园记·迎立世子》:“我只要燥子我个寡脾胃囉,管打得个丫头满身青膀。” 明 冯梦龙 定本《楚江情·门公夜阻》:“捉我打得两腿稀烂,满身青滂。” 明 冯梦龙 定本山歌·烧香娘娘:“无状,再开言,教你满身青胖。”
《國語辭典》:结节(結節)  拼音:jié jié
生物体表面或内部组织中圆形的突起物。如人类的坐骨、耻骨等及鸟类的肋骨上皆有。
《漢語大詞典》:结头
用长条状的东西挽成的疙瘩。例如:在绳子的末端打了一个结头。
《漢語大詞典》:杉赘(杉贅)
杉树上赘生的木疙瘩。 唐 皮日休 陆龟蒙 《夜会问答》诗之二:“癭木杯,( 龟蒙 问 日休 )杉赘楠瘤刳得来。莫怪家人畔边笑,渠心祗爱黄金罍。”
《漢語大詞典》:鼓包
(~儿)物体或身体上鼓起疙瘩:他的脸上鼓了一个包儿。
《國語辭典》:疙疸  拼音:gē dǎn
1.皮肤上突起的颗粒、肿块。《水浒传》第五三回:「却不是要!若跌下来,好个大疙疸。」《西游记》第二一回:「我爷哑!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个大疙疸!」也作「疙瘩」。
2.衣结、补钉。明。无名氏《贫富兴衰》第二折:「外边不知哪里来的一个穷子,穿著一领布衫,上面有一二百个疙疸。」
分類:疙瘩
《漢語大詞典》:酒刺
生在面部的黄色或红褐色的小疙瘩。用指甲挤压,可挤出脂肪状颗粒。也称粉刺或面疱。 欧阳山 《高干大》第十章:“所不同的是哥哥 高成祥 脸上长了许多酒刺。”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一个红鼻头满脸酒刺的汉子从角落里站了起来。”
《漢語大詞典》:痣疣
痣和疣。都是赘生在皮肤上的不疼不痒的小疙瘩。比喻多馀而无用的东西。《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好的细节,是作品的肌腱;多馀的细节,则犹如赘生于肌体的痣疣。”
《漢語大詞典》:隐疹(隱疹)
皮肤上起的小疙瘩。
分類:皮肤疙瘩
《国语辞典》:鬼饭疙瘩(鬼饭疙瘩)  拼音:guǐ fàn gē da
俗称皮肤受风寒而起的小疙瘩。形如豆瓣,堆叠成片。也称为「鬼风疙瘩」。
《国语辞典》:起鸡皮疙瘩(起鸡皮疙瘩)  拼音:qǐ jī pí gē da
因寒冷、害怕或听到刺耳的声音,皮肤上泛起小米般的小疙瘩。如:「寒风阵阵吹来,不禁令人起鸡皮疙瘩。」
《国语辞典》:春菜丝儿(春菜丝儿)  拼音:chūn cài sī ér
把芥菜疙瘩切成细丝,然后腌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