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至论(至論)
指高超的或正确精辟的理论。《淮南子·精神训》:“藏,修文学,而不知至论之旨,则拊盆叩瓴之徒也。” 汉 徐干 中论·贵言:“或有周乎上哲之至论,通乎大圣之洪业,而好与俗士辨者何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 阮亭 奉为至论, 冯钝吟 笑为谬谈:皆非知诗者。”
《漢語大詞典》:冲突(衝突)
向前突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墩臺守望,虽鳞次櫛比,而柳栅沙沟,衝突道侧,行旅患之。”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國語辭典》:实行(實行)  拼音:shí xíng
实际施行。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四。过誉》:「其俗士大夫本矜好大言,而少实行。」
《漢語大詞典》:中说(中説)
正确的学说、理论。荀子·儒效:“凡知説,有益於理者,为之;无益於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説。”
《國語辭典》:书学(書學)  拼音:shū xué
有关书法的学问。如:「书学式微,与忽视书法教育有关。」
《國語辭典》:异道(異道)  拼音:yì dào
1.不同的方法。《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
2.不同的思想、立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3.所行的路径不同。《汉书。卷五四。李广传》:「后三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
《漢語大詞典》:大论(大論)
(1).正大的议论或理论。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下:“不闻大论,则志不弘;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唐 韩愈 《进学解》:“ 荀卿 守正,大论是弘。”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推吐赤心,敷建大论。”
(2). 吐蕃 官号。论,藏文blon,王族、大臣。旧唐书·吐蕃传上:“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官有大相曰论茝,副相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
《國語辭典》:主义(主義)  拼音:zhǔ yì
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是一种观念和信仰的形态,可形成一股思潮或学说。如资本主义、写实主义。
《漢語大詞典》:理极(理極)
理论的最高标准。 严复 《原强》:“其论一事,持一説,必根据理极,引其端於至真之原,究其极於不遁之効。”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屹然出中央而无校讎,则其益自尊大,宝自有而傲睨万物,固人情所宜然,亦非甚背于理极者矣。”
分類:理论
《國語辭典》:妙论(妙論)  拼音:miào lùn
奇妙的议论。如:「此人忽发妙论,众人为之侧目。」
《國語辭典》:剧论(劇論)  拼音:jù lùn
激烈的辩论。《元史。卷一八一。元明善传》:「初在江西、金陵,每与虞集剧论,以相切劘。」
《漢語大詞典》:道论(道論)
道家的理论。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 学天官於 唐都 ,受於 杨何 ,习道论於 黄子 。”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一:“委讲輟道论,改服康世屯。” 唐 李白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诗:“ 王子 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张舜徽 《〈周秦道论发微〉叙录》:“‘道论’二字,可说是‘道家理论’的简称。它的具体内容,便是‘人君南面之术’。”
分類:道家理论
《國語辭典》:医经(醫經)  拼音:yī jīng
有关中医学术方面的著作。如《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國語辭典》:乱道(亂道)  拼音:luàn dào
1.胡说。如:「不可乱道他人长短。」也作「乱说」。
2.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言论或主张。《汉书。卷八一。张禹传》:「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