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飞叉(飛叉)  拼音:fēi chā
一种民俗杂技。演员舞动装有活络环形铁片的钢叉,使其在臂、腿、肩、背等处滚动或抛掷空中,然后接住。按姿势的不同,有蜻蜓点水、苏秦背剑、凤凰展翅等多种花样。
《漢語大詞典》:对工
①戏曲表演上指适合演员的行当。②〈方〉(~儿)合适;恰当:你说得~。
《漢語大詞典》:抚尺
醒木。曲艺演员表演时用以拍桌子以引起听众注意的木块: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漢語大詞典》:打脸(打臉)
演员按照脸谱勾脸。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古代的假面和现在的打脸的关系,好像还没有人研究过。”
《國語辭典》:串客  拼音:chuàn kè
1.戏曲、戏剧表演的业馀演员。《红楼梦》第六六回:「他家请了一起串客,里头有个做小生的叫柳湘莲。」
2.凑热闹、閒帮忙的清客。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七出:「禀老爷,小人是长班,只认的各位官府,那些串客、表子,没处寻觅。」
《國語辭典》:吊场(弔場)  拼音:diào cháng
戏剧搬演时,必有分场或分段,在前后场之间,为使能衔接而不中断,特留一些演员在场表演,以吊出后场,称为「吊场」。也作「吊场」。
《國語辭典》:吊场(吊場)  拼音:diào cháng
戏剧搬演时,必有分场或分段,在前后场之间,为使能衔接而不中断,特留下一些演员在场表演,以引出后场,称为「吊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二出》:「净末卜吊场下。」也作「吊场」。
《國語辭典》:冷场(冷場)  拼音:lěng cháng
1.表演节目时,因演出者失误或剧情不紧凑,而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的场面。如:「这出戏毫无冷场,看起来真过瘾!」
2.聚会时,冷清、不热闹的场面。如:「今天的会议太冷场,真无聊!」也称为「哑场」。
《國語辭典》:刘宝全(劉寶全)  拼音:liú bǎo quán
人名。(西元1869~1942)河北省深县人,原名为毅民,为京韵大鼓表演家。九岁学唱大鼓,十一、二岁即登台演出。刘氏继承前人艺术的特点,并吸收平剧、梆子戏、北平语言等,发展创新,自成一格。其嗓音清脆嘹亮,运用自如,擅长表演单刀会、大西厢等曲目。其派别世称为「刘派」。
《國語辭典》:龙套(龍套)  拼音:lóng tào
1.国剧的戏装。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故称为「龙套」。也称为「龙套衣」。
2.戏剧七行之一。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由于所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也称为「流行」。
3.地位低、帮閒打杂的人。如:「我只不过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罢了。」
《國語辭典》:叫座  拼音:jiào zuò
名演员有号召能力,使顾客满座。后泛称艺术表演者深受群众喜爱欣赏。如:「这位明星所主演的电影,每部都叫座。」
《漢語大詞典》:开词(開詞)
评话演员说正书之前,有时先念诵一段词,称为“开词”。词牌常用《西江月》《临江仙》《鹧鸪天》等。也有用律诗或绝句的。内容与正书不一定有关。
《國語辭典》:科班  拼音:kē bān
1.旧时招收幼童,教以戏曲的机构和组织。
2.接受过正规的专门教育或训练。如:「她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唱起戏来有板有眼。」
《國語辭典》:坤角  拼音:kūn jué
戏曲女演员。也称为「坤伶」。
分類:戏曲演员
《國語辭典》:幼功  拼音:yòu gōng
戏曲或杂技演员在童年时所练成的功夫。
《漢語大詞典》:于是之
(1927- )演员。原籍天津,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演员。建国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院长。主演话剧《龙须沟》《茶馆》《关汉卿》和电影《青春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