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5,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岘山
龙湫
仙都
七闽
金鳌
下江
崇德
偏师
苕溪
仙居
南屏
青田
浙水
琼台
天姥
《漢語大詞典》:岘山(峴山)
(1).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 。东临 汉水 ,为 襄阳 南面要塞。 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 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唐 孟浩然 《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 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羊叔子 镇 襄阳 ,尝与从事 邹湛 登 峴山 ,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 峴山 因是以传。”
(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 ,后避 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 岘山 。 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 吴兴 胜 襄阳 ,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 。 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 ,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漢語大詞典》:龙湫(龍湫)
(1).上有悬瀑下有深潭谓之龙湫。隋书·礼仪志一:“鹿角生於杨树,龙湫出於 荆谷 。” 唐 杜荀鹤 《送吴蜕下第入蜀》诗:“鸟径盘春靄,龙湫发夜雷。”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记》:“北臺最高,后人名之 叶斗峯 。有龙湫,其东二十里为 华巖岭 。”
(2).瀑布名。在 浙江 雁荡山 。 前蜀 贯休 《无题》诗:“ 雁荡 经行云漠漠, 龙湫 宴坐雨濛濛。”
《漢語大詞典》:仙都
(1).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海内十洲记·聚窟洲:“ 沧海岛 在北海中……岛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所治。” 明 屠隆 《綵毫记·蓬莱传信》:“道士何来,輒敢至此仙都境界?”
(2).山名。在今 浙江省 缙云县 。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 縉云山 。 唐 神龙 初,以此名县。又名 丹峯山 , 天宝 七载改今名。道书以为第二十九洞天。 唐 贾岛 《处州李使君改任遂州因寄赠》诗:“ 仙都 山水谁能忆,西去风涛书满船。”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漢語大詞典》:七闽(七閩)
指古代居住在今 福建省 和 浙江省 南部的 闽 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贾公彦 疏:“ 叔熊 居 濮 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 七闽 。”后称 福建省 为 闽 或 七闽 。 宋 苏轼 《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诗:“空使 吴 儿怨不留,青山漫漫 七闽 路。”《剪灯新话·三山福地记》:“时有 陈有定 据守 福建 , 七闽 颇安。”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 七闽 路与中原通,怪事咄咄惊天公。”
《漢語大詞典》:金鳌(金鰲,金鼇)
亦作“ 金鰲 ”。
(1).神话中海中金色巨龟。 唐 王建 《宫词》之一:“ 蓬莱 正殿压金鼇,红日初生碧海涛。”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几回山脚弄云涛,彷彿见金鼇。”一说,巨鳖。见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汉 王逸 注。
(2).比喻地位高贵者。 明 方孔炤《苍天》诗:“ 万岁山 折苍天崩,金鰲社鼠同一坑。”
(3).比喻临水山丘。 宋 陆游 《平云亭》诗:“满榼芳醪何处倾?金鼇背上得同行。” 元 张可久 《湘妃怨·德清观梅》曲:“一去 孤山 路,重来 何水曹 ,醉上金鼇。”《花月痕》第七回:“背踏金鰲,忆南都之石黛。”
(4).山名。在 浙江省 临海市 东南一百二十里海中。 宋 建炎 四年 金 兵至, 高宗 泛海泊此。后 文天祥 随少主航海,亦驻泊于此。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粤稽 建炎 ,狩于 金鰲 。”
《國語辭典》:下江  拼音:xià jiāng
1.顺江而下。《楚辞。屈原。九章。哀郢》:「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2.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3.专指江苏。因江苏省位于长江的下游,故称为「下江」。
《国语辞典》:崇德  拼音:chóng dé
1.尊崇有德的人。《书经。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2.充盛道德。《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3.发扬盛德。《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4.县名。位浙江省杭县东北,城濒运河,旧称为「石门」。
5.清太宗的年号(西元1636~1643)。
《國語辭典》:偏师(偏師)  拼音:piān shī
辅助主力军作战的侧翼军队。《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國語辭典》:苕溪  拼音:tiáo xī
河川名。源于浙江省天目山,分东苕和西苕,于吴兴县汇合注入太湖。秋时两岸多苕花,其白如雪,故称为「苕溪」。也称为「苕水」。
《國語辭典》:仙居  拼音:xiān jū
1.仙人居住的地方。唐。白居易 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诗:「贺上人回得报书,大誇州宅似仙居。」
2.尊称他人的住处。如:「仙居何方?」
《漢語大詞典》:仙居术
白术之一种。以产于 浙江省 仙居县 得名。其根状茎,中医用以入药。 鲁迅 《彷徨·孤独者》:“人送他仙居术,他自己是不吃的。”
分類:白术浙江
《漢語大詞典》:南屏
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为 西湖 胜景之一。 宋 苏轼 《去杭州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我识 南屏 金鯽鱼,重来拊槛散斋餘。” 元 张翥 《多丽》词:“正参差,烟凝紫翠,斜阳画出 南屏 。” 明 无名氏 《溜滴子·西湖》曲:“分明人世中,埋没洞府。回首 南屏 ,转觉路迂。” 清 宋琬 《送李方山之溟南幕府》诗:“ 西泠 雨后暮潮长, 南屏 月落晓鐘沉。”
《漢語大詞典》:青田
(1).指长着青苗的农田。 唐 杨炯 《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楼臺横紫极,城闕俯青田。” 唐 张籍 《赠李杭州》诗:“竹间虚馆无朝讼,山畔青田长夏苗。” 宋 陈与义 《罗江》诗之二:“行过竹篱逢细雨,眼明双鷺立青田。”
(2).借指鹤。因 青田 产鹤著名,故代称。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驰魂雾谷,忻逢紫岫之英;驛思霞丘,佇接青田之响。” 宋 文同 《李生画鹤》诗:“昂昂青田姿,杳杳在轻素。一身万里意,双目九霄顾。” 明 何景明 《画鹤篇》:“昔闻少保写青田,古墨千年人不传。”参见“ 青田鹤 ”。
(3).指青田酒。 唐 李白 《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飡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别酒寒酌,醉青田而少留;梦魂晓飞,度渌水以先去。”参见“ 青田酒 ”。
(4).山名。在 浙江省 青田县 西北境。山有泉石之胜,道教称三十六洞天之一。素以产青田石、青田鹤闻名。参见“ 青田大鹤天 ”、“ 青田石 ”、“ 青田鹤 ”。
《漢語大詞典》:青田鹤(青田鶴)
鹤名。相传 青田 产鹤,故名。初学记卷三十引 南朝 宋 郑缉之 《永嘉郡记》:“有 洙沐溪 ,去 青田 九里。此中有一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惟餘父母一双在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 唐 陆龟蒙 《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诗:“诗怀白阁僧吟苦,俸买 青田 鹤价偏。”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之三:“借得 青田 鹤一双,閒乘花月翫春江。”
分類:青田
《漢語大詞典》:青田酒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 乌孙国 有青田核,莫测其树实之形,至中国者,但得其核耳。得清水则有酒味出,如醇美好酒。核大如六升瓠,空之以盛水,俄而成酒……名曰青田酒。”后因以“青田酒”为美酒之代称。 宋 徐铉 《赋得有所思》:“忘情好醉青田酒,寄恨宜调緑綺琴。”
分類:美酒
《漢語大詞典》:浙水
即 浙江 。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百姓们就在宫门外欢呼、议论,声音正好像 浙水 的涛声一样。”参见“ 浙江 ”。
分類:浙江
《國語辭典》:浙江  拼音:zhè jiāng
1.河川名。位于浙江省境内,由新安江及兰溪会合而成,东流入海,其各段分别称为桐江、富春江、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如「之」字形,故也称为「之江」。
2.省名。参见「浙江省」条。
《漢語大詞典》:琼台(瓊臺)
亦作“璚臺”。
(1).相传为 桀 纣 所建的玉台。 晋 王嘉 拾遗记·殷汤:“ 紂 之昏乱,欲讨诸侯,使 飞廉 恶来 诛戮贤良,取其寳器,埋於 琼臺 之下。” 晋 潘尼 《乘舆箴》:“ 辛 作 璇室 ,而 夏 兴 琼臺 。”
(2).玉饰的楼台,亦泛指华丽的楼台。 唐 杜甫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 涪 右众山内, 金华 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臺。” 清 朱鹤龄 《游灵岩山赋》:“方 吴 之盛,香径铺棻,璚臺对整。”镜花缘第四七回:“远远望那山峰上面,俱是琼臺玉洞,金殿瑶池,那派清幽景象,竟是别有洞天。”
(3).山峰名。在 浙江省 天台县 天台山 西北。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 双闕 云耸以夹路, 琼臺 中天而悬居。” 宋 范仲淹 《送虎丘长老》诗:“暂向 天臺 参众真, 虎丘 风月远随身。 琼臺 肯便长栖去,无限人间未度人。” 清 戴名世 《游天台山记》:“如 桃源 为 刘 阮 遇仙处,及 琼臺 双闕 ,号为 天臺 第一景者,路东西不相值,遂未获至。”
《漢語大詞典》:天姥
山名。在 浙江省 嵊县 与 新昌县 之间。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八·越州:“ 天姥山 在县南八十里……《后吴録》云:‘ 剡县 有 天姥山 ,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謡之响。’”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暝投 剡中 宿,明登 天姥 岑。”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越 人语 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