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平气(平氣)
(1).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 尹知章 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 郭沫若 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2).谓使心平气和。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 郭象 注:“平气则静。”
(3).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 清 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漢語大詞典》:澜倒(瀾倒)
(1).狂澜倾倒。比喻某种势力、风气发展凶猛。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监生选正官:“旋以钱神选府判而出,儼然与二千石称僚友。澜倒至此,令人切齿。”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自 战国 庄 、 列 、二 邹 ,纵谈宇宙,茅靡澜倒,举世若狂。 汉 兴, 董 贾 诸人,渐趋醇朴。”
(2).狂澜既倒。比喻正气沦没。 明 归有光 《答唐虔伯书》:“今号为丈夫者,媕阿脂韦,小小利害,遂以澜倒。”
《漢語大詞典》:阳盛
阳热亢盛、偏胜。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燥、口干等证候。《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
《漢語大詞典》:存正
(1).保存正统、正宗。三国志·魏志·杜夔传:“自 左延年 等虽妙於音,咸善 郑 声,其好古存正莫及 夔 。”
(2).维护、保持正气、正义。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故明赏以存正,必罚以闲邪。”《晋书·潘尼传》:“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
《国语辞典》:贯日月(贯日月)  拼音:guàn rì yuè
形容正气浩大,足以贯穿日月。宋。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漢語大詞典》:贯斗牛(貫斗牛)
谓上通于斗、牛星宿间。形容光芒强烈或正气浩然。 唐 陈章 《斗牛间有紫气赋》:“贯斗牛於九霄,正当 吴 分;藏轆轤於午夜,,远在 丰城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岳武穆 ﹞题诗 青尼市 萧寺壁间云:‘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讎。’” 清 秋瑾 《宝剑歌》:“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胸中了了旧恩仇。”亦省作“ 贯斗 ”。 宋 秦观 《陈令举妙奴诗》:“俊词伟气森开张,玉杓贯斗生怒芒。” 清 查慎行 《寿山田石砚屏歌副相揆公属和》:“想当欲出未出时,其气贯斗如烟虹。”
《漢語大詞典》:仗气(仗氣)
(1).任性使气。梁书·韦粲传:“﹝ 粲 ﹞有父风,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南史·谢澹传:“ 谢澹 任达仗气,不营当世,与 顺阳 范泰 为云霞之交。”陈书·后主纪:“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著《宾戏》以自怜,草《客嘲》以慰志……亦宜去此幽谷,翔兹天路。”
(2).凭仗正气。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若 南 、 董 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 韦 、 崔 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餘烈,人到於今称之。”
《國語辭典》:胎气(胎氣)  拼音:tāi qì
妇女在怀孕期间所显现的一些外在现象,如初期的恶心、呕吐或晚期下肢浮肿等。《红楼梦》第六九回:「已是三月庚信不行,又常作呕酸,恐是胎气。」
《漢語大詞典》:挠正(撓正)
扰乱正气。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贵家侈族,持吏短长,数干謁以挠正,谓之曰‘权蝎’,此最大患也。”
分類:扰乱正气
《漢語大詞典》:壮火
指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壮火散气。”
《漢語大詞典》:一正压百邪(一正壓百邪)
俗谚。谓正气能压倒各种邪气。 姚雪垠 《长夜》七:“俗语说‘一正压百邪’。只要 菊生 自己拿得稳,他要下手也要掂量掂量。” 柯蓝 《浏河十八湾》第一章:“来得正好:一正压百邪,来了位正神啦!”
《国语辞典》:江湖义气(江湖义气)  拼音:jiāng hú yì qì
江湖中的道义正气。
《漢語大詞典》:气逾霄汉
1.正气昂扬,直冲云天。形容魄力、勇气非常大。霄汉,云霄和银河。
《國語辭典》:气踰霄汉(氣踰霄漢)  拼音:qì yú xiāo hàn
霄汉,云霄和银河。气逾霄汉形容气势高壮,直冲云天。《南史。卷四。齐高帝本纪》:「公受命宗祊,精贯朝日,拥节和门,气踰霄汉。」也作「气凌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