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轴心国(轴心国)  拼音:zhóu xīn guó
西元一九三○年代采取侵略行动,而引发二次世界大战的德、义、日等国。
《国语辞典》:二次大战(二次大战)  拼音:èr cì dà zhàn
指西元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所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见「第二次世界大战」条。
《国语辞典》:东欧集团(东欧集团)  拼音:dōng ōu jí tuá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波兰、捷克为中心的欧洲东部亲苏的国家。
《国语辞典》:隆美尔(隆美尔)  拼音:lóng měi ěr
Rommel,Erwin
人名。(西元1891~1944)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率兵出征多次,曾指挥德国的非洲兵团远征北非,因智勇双全,骁勇善战,被称为「非洲之狐」。西元一九四四年因涉及行刺希特勒案件,被逼服毒身亡。
《国语辞典》:西柏林  拼音:xī bó lín
West Berlin
城市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柏林市分四区,分别由美、苏、英、法四联盟国管理。西柏林即美、英、法三国管辖区总称。面积约四百八十一平方公里。西元一九九○年十月与东柏林合并,人口约二百二十三万人。
《国语辞典》:魏德迈(魏德迈)  拼音:wèi dé mài
人名。(西元1896~198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继史迪威之后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驻华美军司令,回美改任军区司令,一九四七年曾奉命来华视察。
《国语辞典》:史迪威  拼音:shǐ dí wēi
Joseph W. Stilwell
人名。(西元1884~194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驻华美军总司令,后改任美国第十军军长。
《国语辞典》:购物中心(购物中心)  拼音:gòu wù zhōng xīn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北美郊区的商业设施形式,一般均座落于郊区公路便利之处。居民以小汽车为购物的主要交通工具。
2.泛指货物集中的销售地点。
《漢語大詞典》: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6年10月通过新宪法后成立。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9月通过新宪法,第四共和国被第五共和国取代。
《國語辭典》:吉普女郎  拼音:jí pǔ nǚ láng
谑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军吉普车上陪乘的女子。
《国语辞典》: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  拼音:bù jié méng yùn dòng
冷战时期成立的松散国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埃及、南斯拉夫等新兴国家领袖提出不结盟主义,对外采行中立主义,拒绝加入西方集团与共产集团,其目的是为增加第三世界与西方、共产两集团抗衡的力量,于西元一九六一年九月召开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虽已失去原有目标,但仍持续运作;西元二○一二年时举行第十六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时,有一百二十国代表团参与。
《漢語大詞典》: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2年10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
《國語辭典》:德黑兰会议(德黑蘭會議)  拼音:dé hè lán huì yì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苏于西元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会议,会毕发表宣言,规定消灭德军计画及使将来和平成为永久和平。
《漢語大詞典》: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漢語大詞典》: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3年5月,英、美首脑华盛顿会议决定,于次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盟军登陆部队在海空军的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登陆,为第二战场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