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驼背模糊,马头匼匝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四〈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案:上声。】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春城入上都】。马头金狎帢【马头金匼匝】【马头金帢匝】,驼背锦模糊。咫尺云山路【自至青云外】【咫尺雪山路】,归飞青海隅【归飞西海隅】。上公犹宠锡【上公独宠锡】,突将且前驱。汉使黄河远【汉水黄河远】,凉州白麦枯。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
《國語辭典》:模糊  拼音:mó hu
不清楚、不明显。《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谁知除了眼镜,两眼模糊,反辨不出那人的面目。」也作「模糊」。
《國語辭典》:模糊(糢糊)  拼音:mó hú
不清楚、不明显。《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灯光之下,人影模糊。」也作「模糊」。
《漢語大詞典》:打模糊
装糊涂。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一章:“经过车上一些人说合,以后这班子扒车,送几个钱给他们,他们也睁一个眼闭一个眼打模糊算了。”
分類:装糊涂
《漢語大詞典》:油脂模糊
谓油污狼藉。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一个梳着一个大歪抓髻,穿着件半截子的月白洋布衫儿,还套着件油脂模糊破破烂烂的天青缎子綉三蓝花儿的紧身儿。”
分類:油污狼藉
《国语辞典》:模糊理论(模糊理论)  拼音:mó hú lǐ lùn
由美国人札德(L.A.Zadeh)在西元一九六五年创立的一种数学理论。强调人类的思维、推理及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在本质上都是相当模糊的,因此认为以精确为导向的传统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以人为中心的系统上,必须以模糊算则分析取代传统的数量方法。此种理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举凡以生命行为为主要角色的系统所组成的体系,都可以此理论探讨之。以工业设计为例,结合此种理论之产品将更为人性化,符合实际的需求,如洗衣机将可随衣物多寡、脏污程度等而自动调整水位与清洗时间;冰箱则可随食物种类、数量而调整温度等。这些产品将明显产生节省水电的效益。
《国语辞典》:模糊集合理论(模糊集合理论)  拼音:mó hú jí hé lǐ lùn
由美国人札德(L.A.Zadeh)在西元一九六五年创立的一种数学理论。强调人类的思维、推理及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在本质上都是相当模糊的,因此认为以精确为导向的传统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以人为中心的系统上,必须以模糊算则分析法取代传统的数量方法。此种理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举凡以生命行为为主要角色的系统所组成的体系,都可以此理论探讨之。以工业设计为例,结合此种理论之产品将更为人性化,符合实际的需求,如洗衣机将可随衣物多寡、脏污程度等而自动调整水位与清洗时间;冰箱则可随食物种类、数量而调整温度等。这些产品将明显产生节省水电的效益。
《国语辞典》:血肉模糊  拼音:xiě ròu mó hú
血和肉无法分清。比喻伤亡惨重。如:「空难现场一片血肉模糊。」
《分类字锦》:背锦模糊(背锦模糊)
杜甫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 马头金狎帢,驼背锦模糊。
分类:杂兽
《國語辭典》:模模糊糊  拼音:mó mo hu hu
不清楚、不明显。如:「我对他的印象模模糊糊的。」
《國語辭典》:模模糊糊(糢糢糊糊)  拼音:mó mo hū hū
不清楚,不太肯定。《红楼梦》第八二回:「雪雁出来一看,模模糊糊认得是薛姨妈那边的人。」
《國語辭典》:摩挲  拼音:mó suō
抚摩揉搓。唐。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老残游记》第一四回:「亏得个老王妈在老奶奶身上尽自摩挲,忽然嚷道:『不要紧!心口里滚热的呢。』」
《國語辭典》:摩挲  拼音:mā sa
用手掌抚摩衣物,使其平贴。
《國語辭典》:彷佛(彷彿)  拼音:fǎng fú
似乎、好像、近似。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哀吊》:「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彷佛乎汉武也。」《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见那少年彷佛有些认得,却想不起。」也作「仿佛」、「髣髴」。
《國語辭典》:混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的那种元气未分,模糊不清的状态。《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三国演义》第八六回:「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也作「浑沌」。
2.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样子。唐。孙思邈〈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3.糊涂无知的样子。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刘季真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著丧门关了。」
《國語辭典》:惝恍(惝怳)  拼音:chǎng huǎng
1.失意不悦的样子。《楚辞。屈原。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宋。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于人、龃龉以没固宜,天何为复病而夭之邪?此益使人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也作「惝然」。
2.迷糊不清的样子。《楚辞。屈原。远游》:「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
《國語辭典》:浑沌(渾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元气不分、模糊不清的状态。汉。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也作「混沌」。
2.模糊不分明。《抱朴子。外篇。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釐之根,无连抱之枝。」也作「浑敦」。
3.相传为尧舜时四凶中的驩兜。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用以比喻冥顽糊涂不开通。也作「浑敦」。
4.庄子寓言中的中央之帝,天然无耳目鼻口。见《庄子。应帝王》。后用以比喻自然淳朴。汉。扬雄《太玄经。卷六。驯》:「浑沌无端,莫见其根。」
5.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昆崙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漢語大詞典》:渺漫
(1).广远;幽长。 唐 张九龄 《故刑部李尚书挽歌词》之三:“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唐 高适 《东征赋》:“连山鬱其漭荡,大泽平乎渺漫。” 明 高濂 《玉簪记·会友》:“山深路渺漫,更板萝捫壁,直上层峦。”
(2).模糊;虚幻。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物无遁形,但或结于身,或播于事,交赊纷纶,显昧渺漫,熟覩其际哉。”《全元散曲·一枝花·香绵》:“梨云梦渺漫,柳絮春零乱。”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盘古坟诗》:‘名字虚无姓渺漫,当年谁与葬衣冠。’”
(3).稀少;消失。 唐 唐彦谦 《无题》诗之五:“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青鸞信渺漫。” 丁以布 《题三子游草次吹万见赠原韵》:“还应乐府歌《三妇》,六逸高风未渺漫。”
(4).犹渺茫。没有把握。 宋 苏轼 《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目覩积水未退,下田因已没於深水,今岁必恐无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