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4? 【介绍】: 唐长安人,字洪度。幼随父入蜀,沦为乐妓。工诗,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称为女校书。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创制松花小笺,人称薛涛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8?—832? 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因官寓蜀。涛美貌聪慧,通晓音律,8岁能诗。及笄,以诗闻。德宗贞元中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遂入乐籍。以灵慧获名当时,出入幕府,自韦皋至李德裕,历事11镇。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之衔,虽未获准,时人仍称之为校书。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段文昌为撰墓志,题曰《西川校书薛洪度之墓》。涛交游广泛,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20余人皆有唱和。兼擅书艺。晚年居成都浣花溪,著女冠服。自制深红小彩笺,后人仿造,称“薛涛笺”。事迹见《唐才子传》卷六。《历朝名媛诗词》评其诗曰:“涛诗颇多才情,轶荡而时出闲婉,女中少有其比。然大都言情之作,娓娓动人。”然亦有旨在讽喻者,杨慎称其诗“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卷一四);纪昀亦云:“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纪河间诗话》)有《锦江诗》5卷,已佚。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1。
唐诗汇评
薛涛(?-832),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随父入蜀。幼聪慧辩给,晓音律,能书善诗。贞元中,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遂入乐籍,蜀中呼为“女校书”。曾被罚赴边,后返成都。历事十一镇,与节帅王播、武元卫、段文昌、李德裕,诗人元稹、王建、白居易等均有诗作往还。晚年居浣花溪畔,好吟小诗,因自制彩笺,时称“薛涛笺”。有《锦江集》五卷,己佚。后人辑有《薛涛诗》一卷行世,《全身诗》编诗一卷。
词学图录
薛涛(?-832至835) 字洪度,一作宏度。长安人。父郧宦蜀,殁后妻女流寓蜀中,遂入乐籍。韦皋奏请授秘书省校书郎,未果,人往往以女校书称之。有《锦江集》五卷,今佚,《全唐诗》录存诗一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有《阿那曲》等词。
全唐诗补逸
薛涛字洪度,本长安人,随父宦流落蜀中。文宗大和五年卒,年六十四。补诗二首。

作品评论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万识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国史补》
有乐妓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涛;有家僮而善章句者,郭氏奴:皆文之妖也。
云溪友议
友人元相国(稹),应制科之选,历天禄畿尉,则闻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咏,饶词辩,常悄然于怀抱也。
鉴诫录
薛涛者,容仪颇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
《牧竖闲谈》
元和中,成都乐籍薛涛者,善篇章,足辞辩,虽无风讽教化之旨,亦有题花咏月之才,当时营妓之中尤物也。
宣和书谱
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当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故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
唐才子传
涛工为小诗……其所作诗,稍欺良赶,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中出此异物,岂得以匪人而弃其学哉!
唐诗镜
薛涛诗气色清老,是此中第一流人。
唐音癸签
薛工绝句,无雌声,自寿者相。
徐𤊹《红雨楼题跋记》
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娼妓诗最佳者薛洪度、关盼盼而已。彤管所载,不得一二;女史所收,不得三四。近曹能始参西蜀,梓而行之。洪度诗五百首,此亦断圭残璧,非完璞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扬州人,字方叔。李定孙。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出为两浙、江西、湖南抚谕使,具奏官吏能否,民事冤抑,听陈诉,为申理。以奉使称职,除给事中、吏部侍郎。历江西路提刑,以徽猷阁待制知吉州,奉祠归。有《己酉航海记》、《大隐集》。
全宋诗
李正民,字方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入宣城学,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明嘉靖《惟扬志》卷一九)。曾知吉、筠、洪、温、婺、淮宁等州府。高宗绍兴十年(一一四○)知陈州时,为金人所执。十二年和议成,放归(《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八)。回朝后,历任给事中、礼部、吏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官终徽猷阁待制(清康熙《扬州府志》卷二三)。有《大隐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卷,其中诗四卷。 李正民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五三五
李正民(?——一一五一),字方叔,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祖定,父景渊。政和二年登进士第。七年,以迪功郎试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建炎二年知湖州,入为尚书吏部左司员外郎,寻兼权中书舍人。四年,差充两浙江西湖南抚谕使,诣虔州问安隆祐太后。还,擢右谏议大夫,除给事中。试吏部侍郎,移礼部。绍兴元年出知吉州,改江西安抚使兼知洪州,以滥赏罢为祠官。六年,起知筠州,不赴,改婺州、温州。九年,知淮宁府,寻为金人所获。和议成,南还,以左朝奉大夫、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秀州海盐。绍兴二十一年卒。著有《己酉航海记》、《大隐集》。见《南宋文范作者考》卷上,《宋会要辑稿》后妃二、职官二、选举一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六、三九、四五、四九、六五、一三三、一三五、一六二及《大隐集》卷四所载诸文。
《國語辭典》:铅黄(鉛黃)  拼音:qiān huáng
1.铅在空气中氧化而成的黄色粉末,可用来作为油漆的颜料或铅玻璃的原料。也称为「一氧化铅」。
2.铅,铅粉。黄,雌黄。铅黄皆为古人点勘书籍、涂改字迹时所用的颜料,故以铅黄比喻校勘文字的事。唐。陶翰〈赠郑员外〉诗:「何必守章句,终年事铅黄。」
3.古代妇女所用的化妆品。《聊斋志异。卷一○。恒娘》:「揽镜铅黄,一一如恒娘教。」
《漢語大詞典》:汉阁(漢閣)
指 汉 扬雄 校书之 天禄阁 。亦借指 扬雄 。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 文园 终寂寞, 汉阁 自磷緇。”
分類:扬雄校书
《漢語大詞典》:典校
(1).谓主持校勘书籍。 汉 班固 《答宾戏》:“ 永平 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篤志於儒学,以著述为业。” 清 方苞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经传诸子,皆 周 人之书,遭 秦 火而始出於 汉 ,故使 歆 典校,卒 向 之业。”
(2).指校书之官。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案蜀志称 王崇 补 东观 , 许盖 掌礼仪,又 郤正 为秘书郎,广求 益部 书籍。斯则典校无闕,属辞有所矣。”
《國語辭典》:书坊(書坊)  拼音:shū fāng
旧时刻印并出售书籍的地方。《儒林外史》第四八回:「那里有极大的书坊,还可逗著他们刻这三部书。」也称为「书铺」、「书店」。
《漢語大詞典》:丹墨
朱墨和黑墨。古人用于书写与点校书籍。 唐 韩愈 《谴疟鬼》诗:“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宋 苏轼 《送刘道原归觐南康》诗:“朅来东观弄丹墨,聊借旧史诛姦彊。” 宋 黄庭坚 《与徐彦和》:“所寄诗文,久乃得。熟观之,极见琢磨之功。奉想丹墨之暇,左右经史时,以古人用心处,一浣刀笔之尘也。” 清 金农 《蔡七舍人端削牍寄予因答来贶》诗:“丹墨校无恙,寒暄慎独居。”
《漢語大詞典》:芸香阁(芸香閣)
秘书省的别称。因秘书省司典图籍,故亦以指省中藏书、校书处。 唐 卢照邻 《双槿树赋》:“ 蓬莱山 上,即对神仙;芸香阁前,仍观秘宝。” 唐 孟浩然 《寄赵正字》诗:“正字芸香阁,幽人竹素园。”亦省作“ 芸阁 ”。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芸阁之中,英奇接武。” 宋 王禹偁 《寄献鄜州行军司马宋侍郎》:“一命佐著作,芸阁垂缨珮。” 明 李东阳 《寿琼山邱先生》诗:“芸阁编充栋,鸳班礼絶邻。”
《漢語大詞典》:空围(空圍)
空白的方框形符号。古人校书遇有缺字,用以表示阙疑。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卷二:“又其文字有不可识者,姑作空围以记之。”
《漢語大詞典》:对校(對校)
(1).亦作“ 对较 ”。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毛子晋 家亦有 宋 刻 王肃 注者,与 兴公 藏本稍异。憾不能合 徐 毛 两本对较鎸行。”
(2).对照比较。《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白公 传 四美斋 王辅庭 ,一面将这两种月饼详细对校了,送 刚 王 二公看。”
《漢語大詞典》:朱批
1.见“ 硃批諭旨 ”。
2.旧时官府的朱笔批示。《醒世姻缘传》第四七回:“牌上硃批:‘如违限一日,县差与原差各重责二十板革役。’”
3.评校书籍时用朱笔作的批语、校记。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 脂砚斋 残本有夹缝硃批云:‘ 贾蔷 、 贾菌 之祖,不言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朱批谕旨(硃批諭旨)
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 硃批 ”、“ 硃諭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琦公 ( 琦善 )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亲笔硃諭。”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会儿,就硃諭下来,叫老爷回籍。”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 秀成 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
《漢語大詞典》:黄墨
黄色与墨色。古代校书常用这两种颜色。借指校点书籍。新唐书·韦述传:“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祕书不逮也。”
《漢語大詞典》:丹黄甲乙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清 钱谦益 《葛端调编次诸家文集序》:“句读之不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黄甲乙,衡加於经传,不已傎乎!”亦作“ 丹铅甲乙 ”。 清 戴名世 《〈陈大士稿〉序》:“ 千子 慨然悯之,取一代之文,丹铅甲乙,辨其黑白。”
《漢語大詞典》:滴露研朱
见“ 滴露研珠 ”。
《漢語大詞典》:滴露研珠
指滴水磨墨。 唐 高骈 《步虚词》:“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珠写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