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潘岳貌美  拼音:pān yuè mào měi
晋代潘岳姿容俊美,每行路中,妇女皆连手萦绕。典出《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后遂以此称誉男子貌美。也作「潘安之貌」、「潘安容仪」、「玉貌潘郎」。
《国语辞典》:潘郎车满(潘郎车满)  拼音:pān láng chē mǎn
晋代潘岳姿仪俊美,每出门时,洛阳妇女争著把果子掷到他的车上,皆满车而归。见《晋书。卷五五。潘岳传》。后以此形容貌美男子受人欢迎,或妇女爱慕俊俏男子。《乐府诗集。卷二二。横吹曲辞三。南朝陈。徐陵。洛阳道诗二首之一》:「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也作「投潘岳果」、「果掷潘河阳」、「果掷行车」、「掷果潘郎」、「掷果河阳」、「掷果盈车」。
《国语辞典》:挈屐而归(挈屐而归)  拼音:qiè jī ér guī
晋代何随无意中见到有人盗采自己园中的竹笋,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因为担心脚步声惊吓小偷,使他惊逃受伤,所以脱下木屐提在手中回家的故事。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一。后贤志》。后用以比喻对窃贼的宽容大度。
《国语辞典》:扇枕温被(扇枕温被)  拼音:shān zhěn wēn bèi
晋代王延事奉双亲极为孝顺,夏天先将枕席扇凉,冬天先以身体温暖被,再请父母入睡。典出《晋书。卷八八。孝友传。王延传》。后比喻事亲至孝。也作「扇枕温衾」。
《国语辞典》:苟弟转酷(苟弟转酷)  拼音:gǒu dì zhuǎn kù
晋代苟晞任青州刺史,为政严酷。后其弟苟纯亦担任其位,刑杀更甚于苟晞。典出《晋书。卷六一。列传。苟晞》。比喻后来者的严刑峻法较前尤甚。如:「新官上任,不但未纾解民困,反而苟弟转酷,迫使百姓叫苦连天。」
《国语辞典》:丰城贯斗(丰城贯斗)  拼音:fēng chéng guàn dǒu
相传晋代初年,吴地常有紫气贯于斗牛间,因掘丰城狱,得龙泉、太阿两把宝剑。见《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后乃借喻宝物或有才学的人若不发掘,即归埋没。明。陈与郊《文姬入塞》:「可不道埋没了丰城贯斗才。」
《国语辞典》:嫏嬛福地  拼音:láng huán fú dì
仙境,藏有奇书的地方。相传晋代张华曾游洞宫,观览藏书之室,所藏如《三坟》、《九丘》、《梼杌》、《春秋》等,皆汉以前奇书。问其地即「嫏嬛福地」也。见元。伊士珍《嫏嬛记》。
《国语辞典》:监察御史(监察御史)  拼音:jiān chá yù shǐ
职官名。秦代以御史监理诸郡,晋代置检校御史,掌行马外事,隋代改名为「监察御史」。主管纠察内外官吏、巡抚州县狱讼、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等事。《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
《国语辞典》:颊上添毫(颊上添毫)  拼音:jiá shàng tiān háo
晋代画家顾恺之画裴楷像时,在颊上添上毫毛,观者更觉生动活泼的故事。典出《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顾恺之》。后来比喻文章一经点缀或润饰,则更为生动传神。如:「拙作荷承点饰,颊上添毫,倍增光彩。」
《国语辞典》:祖鞭先著  拼音:zǔ biān xiān zhuó
晋代刘琨年少志高,与祖逖共闻鸡起舞,刻苦自励。后逖先为朝廷所用,琨乃更加自我鞭策,唯恐落于逖之后。见《晋书。卷六二。刘琨传》。后比喻努力进取,比人领先一步。宋。赵善括〈水调歌头。山险号北固〉词:「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图收。」宋。张矩〈金缕曲。枌社新相识〉词:「任你祖鞭先著了,占鸥天、浩荡观浮没。」
《国语辞典》:谢安折屐(谢安折屐)  拼音:xiè ān zhé jī
晋代宰相谢安派侄子谢玄于淝水之战中,领兵迎敌,打败敌军传来捷报。谢安正在下棋,看完捷报面无表情,继续下棋。下完之后高兴的走过门槛,屐齿折断却没有察觉。典出《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后以谢安折屐形容遇到美事而强自镇定,压抑喜悦的样子。
《国语辞典》:舞马之灾(舞马之灾)  拼音:wǔ mǎ zhī zāi
晋代索紞善术数占候,黄平梦舍中马舞,索紞推其将有火灾,俄而应验。见《晋书。卷九五。艺术传。索紞传》。后比喻火灾。
《国语辞典》:彦国吐屑(彦国吐屑)  拼音:yàn guó tǔ xiè
晋代胡毋辅之,字彦国。生性不拘小节,时出妙语。友人王澄曾与人书曰:「彦国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诚为后进领袖也。」见《晋书。卷四九。胡毋辅之传》。
《国语辞典》: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拼音:táo huā yuán jì
晋代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诗前的记文。参见「桃花源诗」条。
《国语辞典》:桃花源诗(桃花源诗)  拼音:táo huā yuán shī
晋代陶渊明作有桃花源诗并记。记文叙述一渔夫沿溪捕鱼,遇有桃花林,乃循桃花林而上,于尽头处的洞口发现一与世隔绝的村落。村中人民安居乐业,不与外界往来,自称先祖为避秦乱世,而迁居于此地。桃花源诗则描写村中人民古朴无华、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陶渊明对心中理想世界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