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屏息  拼音:bǐng xí
抑止呼吸,止住声息。唐。陈鸿〈长恨传〉:「方士屏息敛足,拱手门下。」《新五代史。卷三六。义儿传。李存进传》:「魏人屏息畏之。」
《漢語大詞典》:无哗(無譁)
不要喧闹;肃静无声。书·秦誓:“公曰:‘嗟,我士,听无譁,予誓告汝!’” 孔颖达 疏:“听我告汝,无得喧譁。” 唐 柳宗元 《铙歌鼓吹曲·吐谷浑》:“王旅千万人,衔枚默无譁。” 金 元好问 《示程孙》诗之三:“吾母 河南君 ,闺门静无譁。”
《漢語大詞典》:寂莫
同“ 寂寞 ”。 沉寂;无声。南史·刘峻传:“余声尘寂莫,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 清 汪懋麟 《送梦敦学士假归桐城》诗之七:“飞腾何限云中鹤,寂莫空餘涧底松。”
分類:沉寂无声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
《國語辭典》:希声(希聲)  拼音:xī shēng
1.极细微的声音。《老子》第四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选。颜延之。赠王太常诗》:「蓄宝每希声,虽秘犹彰彻。」
2.玄妙虚幻的言谈。《抱朴子。内篇。祛惑》:「浅薄之徒,率多誇诞自称,说以厉色希声,饰其虚妄,足以眩惑晚学,而敢为大言。」
《國語辭典》:寥寂  拼音:liáo jí
1.寂静无声。唐。刘禹锡〈秋萤引〉:「夜空寥寂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
2.冷清、寂寞。如:「他的生活过得十分寥寂。」
《漢語大詞典》:大音
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希声,无声。意谓至大之音则不辨宫商,犹如无声。后以“大音”指美妙的乐音。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明 刘基 《美女篇》诗:“大音世罕识,日暮空盘桓。”
《漢語大詞典》:虚籁(虚籟)
(1).空寂无声。文选·谢庄〈月赋〉:“声林虚籟,沦池灭波。” 吕延济 注:“谓风止林籟虚而不鸣。”
(2).指风。 唐 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诗:“阴壑生虚籟,月林散清影。” 杨伦 笺注:“虚籟谓风也。” 唐 唐彦谦 《咏竹》:“醉卧凉阴沁骨清,石牀冰簟梦难成。月明午夜生虚籟,误听风声是雨声。”
《漢語大詞典》:微行
小路。《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 传:“微行,墙下径也。”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二:“江边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分類:微行小路
《漢語大詞典》:三无(三無)
(1).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此三者,皆谓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故称无也。”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五有三无,匪君不极。”
(2).佛教语。指空、无相、无作。亦泛指佛法。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恩霑九有,行洽三无。”
《漢語大詞典》:泯默
寂然无声;寂然无言。 唐 韩愈 《双鸟》诗:“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未几,以古字得者来謁, 玉山 因问之曰:‘老兄头场冒子中用三古字,何也?’其人泯默久之,对曰:‘兹事甚恠。’” 明 杨慎 《阳关图引》:“徘徊共劝少留连,泯默相看两倾倒。”
分類:寂然无声
《國語辭典》:垂泣  拼音:chuí qì
无声哭泣,掉眼泪。《韩非子。五蠹》:「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
《國語辭典》:幽默  拼音:yōu mò
1.寂静无声。《楚辞。屈原。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唐。柳宗元〈闵生赋〉:「合喙而隐志兮,幽默以待尽。」
2.一种诙谐风趣而充满机智、意味深长的辞令,可让听者发出会心一笑。为英语humour的音译。如:「适度的幽默可以自娱娱人,增添生活情趣,增进人际关系。」「他巧用幽默的言谈,轻松化解了让人难堪的局面。」
《漢語大詞典》:寂阒(寂闃)
寂静无声。 明 杨慎 《次韵陈玉泉见过》:“老去衡门饶寂闃,病来尘榻愧过从。”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李毓昌:“时公寓古寺中,寂闃无人,夜间公独酌自遣,僕等因以毒酒进。”
《漢語大詞典》:阴雷(陰雷)
(1).犹闷雷。声响极小近似无声之雷。 唐 卢纶 《途中遇雨马上口号留别张刘二端公》:“阴雷慢转野云长,骏马双嘶爱雨凉。” 明 高启 《赠步炼师祷雨》诗:“阴雷填填天欲怒,灵飈吹旗紫坛暮。”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天语·阴雷:“ 雷州 之雷,其无声者曰阴雷。”
(2).迷信谓阴间的雷击。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吏向 迪 道:‘此震击者阴雷也,吹者业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