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准儿(準兒)  拼音:zhǔn ér
确定、一定。如:「这事可没准儿。」
《漢語大詞典》:选言判断
断定事物情况有几种可能的复合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各个判断,叫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有两个选言支。选言支之间,可以是相容的关系,也可以是不相容的关系。前者用“或者…或者…”、“可能…也可能…”等做逻辑联结词,至少要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该选言判断才是真的。后者用“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做逻辑联结词,只有在一个选言支真的情况下,该选言判断才是真的。
《漢語大詞典》:小时了了(小時了了)
谓年幼时聪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 年十岁,随父到 洛 。时 李元礼 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 至门,谓吏曰:‘我是 李 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 问曰:‘君与僕有何亲?’对曰:‘昔先君 仲尼 与君先人 伯阳 有师资之尊,是僕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 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 陈韙 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韙 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 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韙 大踧踖。”后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人不能因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成就。
《漢語大詞典》:作不准(作不準)
方言。谓难以断定。 陆俊超 《惊涛骇浪万里行》:“在那里航行谁也作不准要躭误多少天啊!”
分類:方言断定
《国语辞典》:结果论(结果论)  拼音:jié guǒ lùn
行为的是非善恶,须视行为结果的好坏来断定,称为「结果论」。
《漢語大詞典》:关系判断
断定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简单判断。由主项、谓项和量项组成。
《漢語大詞典》:道德判断
①对道德现象作出断定的逻辑思维形式。分评价判断(如诚实是一种美德)、规范判断(如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和命令判断(如不准偷窃)。②判定他人或自己行为善恶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一个环节。
分類:道德断定
《漢語大詞典》:道德评价
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通过赞扬、褒奖或批评、谴责,激励人们扬善弃恶。
《國語辭典》:片言折狱(片言折獄)  拼音:piàn yán zhé yù
凭一句话就能断定讼狱。语本《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其由也与。」
《國語辭典》:判断句(判斷句)  拼音:pàn duàn jù
凡句子的谓语在于说明或判断主语所指称的事物,中间可以用系词「是」等连接,即称为「判断句」。如「孟子是亚圣」等。文言文的「孟子,亚圣也。」也是不使用系词的判断句。
《漢語大詞典》:杀断(殺斷)
断定,定死。朱子语类卷六九:“问:乾皆圣人事,坤能贤人事否?曰:怕也恁地杀断説不得。”
分類:断定定死
《漢語大詞典》:假言判断
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用“如果……那么……”、“只有……才……”等做逻辑联结词,如“如果具有共产主义理想,那么就不怕任何艰难困苦”。规定条件的判断,即“如果”后面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即“那么”后面的判断,叫“后件”。条件有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分又必要条件三种,相应地,假言判断也就有三种。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前件和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前件和后件之间是否有条件关系。
分類:断定物情
《漢語大詞典》:借定
谓臆测加以断定。 汉 荀悦 申鉴·时事:“ 秦 之灭学也,书藏於屋壁,义絶於朝野。逮至 汉 兴,收摭散滞,固已无全学矣。文有磨灭,言有 楚 、 夏 ,出有先后;或学者先意,有所借定,后进相放,弥以滋蔓。” 黄省曾 注:“无所徵据,臆见损益。”
分類:臆测断定
《國語辭典》:莫衷一是  拼音:mò zhōng yī shì
众说纷纭,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如:「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也作「莫衷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