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公凭(公憑)  拼音:gōng píng
官牒。宋。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劄子〉三首之一:「而徐积犹执前条公凭,影庇私商,往来海外,虽有条贯实与无同。」
《國語辭典》:印文  拼音:yìn wén
印章上镌刻的文字。《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
《漢語大詞典》:备文(備文)
(1).具备文饰。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宋书·武帝纪下:“七庙备文,率由令范。”
(2).准备文件。政务院《关于古跡等保护办法和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1950年5月24日颁发):“凡拟进行某项发掘工作之团体,应依下开各项填具表格,备文呈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
《國語辭典》:复本(複本)  拼音:fù běn
同样的书籍收藏不只一部时,第一本之外皆称为「复本」。如:「图书馆中,这套书还有复本。」
《漢語大詞典》:文本
文件的某种本子。亦指某种文件。《人民日报》1988.3.17:“晚上,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 和 南斯拉夫 联邦主席团主席 拉·莫伊索夫 在位于 新贝尔格莱德 的联邦大厦交换了《南苏联合宣言》的文本。”
《漢語大詞典》:文疏
(1).文件疏奏。 晋 王珉 《答徐邈书》:“中舍人典文疏,位如中书郎。”
(2).祝告上苍之文。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供僧读文疏,空是鬼神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内中有箇道士,叫做 黄妙修 ……是日正在观中,与人家书写文疏。”
《國語辭典》:代笔(代筆)  拼音:dài bǐ
1.代人写作。《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图我相与的官府多,有些声势,每年请我在这里,送我几百两银,留我代笔。」《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仇五科便请众位写局票,魏翩仞抢著代笔,自己先写了一张陆桂芳。刘瞻光说:『翩仞总是叫这个小把戏。』」
2.代人立写契约的人。也称为「代书」。
3.代人参加考试。明。叶宪祖《鸾鎞记》第一一出:「温庭筠轻薄无行,专在场中为人代笔。」《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见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
《漢語大詞典》:录白
宋 时枢密院承旨起草的文件。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又本置门下,欲以封駮,中书省録黄,枢密院録白,恐有未当。”
《漢語大詞典》:复照(復照)
(1).一国政府将自己对于彼此有关的某一事件的意见答复另一国政府。 茅家琦 《太平天囯对外关系史》第八章第三节:“ 幼赞王 蒙时雍 等代表 太平天囯 政府复照 宾汉 ,痛斥他的无理挑衅。”
(2).指上述性质的外交文件。 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一编第八章二:“几天后, 太平天囯 发出复照。”
《漢語大詞典》:符牒
(1).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 宋 叶适 《宋邹卿墓志铭》:“翁一生姓名不悬符牒,足趾不履官府。”
(2).官符和度牒。官府给予僧道的证明文件。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 剑州 民 李孝忠 集众二百餘人,私造符牒,度人为僧。”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记》:“ 縉 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 臺山 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説以求货利,於是此山名闻外夷。”
《國語辭典》:公报(公報)  拼音:gōng bào
1.政府机关专为刊登法令法规或其他事项所发行的定期刊物。
2.国际会议结束后,对外发布的公开声明,说明会中讨论的结果。
《漢語大詞典》:起文
(1).撰文;撰稿。周礼·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汉 郑玄 注:“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
(2).向上级呈报文件。《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料得尸首已是腐烂,大大送个东道与 婺源县 该房,起文关解。”《歧路灯》第九九回:“ 谭绍闻 道:‘咱两个还得起文取结,方得部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出鈌悬鈌,监贡举进某年中式援纳,曾否考职于某年月,起文赴部。”
《國語辭典》:證明  拼音:zhèng míng
引證确实。《晋书。卷五○。曹志传》:「父子證明,足以为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你道这女儿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债,一生證明讨命,可不利害么?」
《國語辭典》:通报(通報)  拼音:tōng bào
1.通知、传达。《董西厢》卷七:「恰正心头闷,见红娘通报,有人唤门。」《红楼梦》第六四回:「原是贾琏贾珍素日亲密,又是弟兄,本无可避忘之人,自来是不等通报的。」
2.机关内将某事通告本机关全体同仁时使用的文件。也作「通告」。
《國語辭典》:签署(簽署)  拼音:qiān shù
在文书上签字署名。如:「签署条约」。
《漢語大詞典》:签书(簽書)
(1).签字署名。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 宋 苏辙 《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右丞 许将 既随众签书进拟,而復论奏其不便,因此进拟文字,为圣旨所却。”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往时执政签书文字,卒著帽衣盘领紫背子,至 宣和 犹不变也。”
(2).官名。 宋 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 宋 人因避 英宗 ( 赵曙 )讳,改作“签书”。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签枢:“又《宋朝会要》曰, 太平兴国 四年正月以 石熙载 为枢密直学士,签署枢密院事。签书之名,自此始也。 治平 中避 英宗 嫌名,改曰签书。”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军机处职官古称:“宋史枢密院又有此称,谓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则枢密使及知院事犹今之军机大臣,而同知副使、签书犹今之军机章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