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点点散居士室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观众生品〉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國語辭典》:散居  拼音:sǎn jū
分散居住。如:「台湾北部丘陵区由于地形的缘故,较利于散居。」
《漢語大詞典》:星处(星處)
散居。《南齐书·州郡志上》:“凡诸流寓,本无定憩,十家五落,各自星处。”
分類:散居
《漢語大詞典》:散处(散處)
分散居住。 明 文徵明 《〈陈氏家乘〉序》:“子孙散处,莫详所终。” 清 彭绍升 《〈南畇先生遗书〉后序》:“譬如父子兄弟,散处异国,仓卒遇於疆场之间,以音声面貌之不相识,奋力鬭争,而不知其本一祖之系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那时,在 吴 境内居住着许多 越 人,他们散处在今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等省的山岭地区。”
《國語辭典》:蜑户(蜑戶)  拼音:dàn hù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唐宋以来,编立户籍,计户纳税,故称为「蜑户」。参见「但民」条。
《漢語大詞典》:星居
(1).分散布列;分散居住。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屯方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陈,綺错鳞比。” 李善 注:“星,散也。” 唐 刘长卿 《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诗:“火种山田薄,星居海岛寒。” 唐 白居易 《蛮子朝》诗:“六 詔 星居初琐碎,合为一 詔 渐强大。”
(2).犹分离。 唐 方干 《别喻凫》诗:“自此星居后,音书岂厌频。”
《漢語大詞典》:左人
(1).古城名。在今 河北省 唐县 西。国语·晋语九:“ 赵襄子 使 新稚穆子 伐 狄 。胜 左人 、 中人 。” 韦昭 注:“ 左人 、 中人 , 狄 二邑。”
(2).中古时散居 江 汉 一带少数民族之一。隋书·地理志下:“其 左 人则又不同,﹝丧礼﹞无衰服,不復魄。”
(3).古以巫蛊之术为左道。后凡占卜相命之术亦统名为“左”,因称擅此术者为左人。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将疾,谓其友 卫中行 大受 、 韩愈 退之 曰:吾梦大山裂,流出赤黄物如金。左人曰,是所谓大还者。”
(4).复姓。 春秋 鲁 有 左人郢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国语辞典》:蒲蛮(蒲蛮)  拼音:pú mán
中国西南孟吉族群的一支。主要散居在云南省西南隅的南峤、佛海、车呈、六顺、镇越等县。以农耕为生,并兼渔猎。原为泛灵信仰,后改信小乘佛教。其婚姻观念可以先同宿三年,才举行正式婚礼。在服饰方面大致与摆夷人相似,上身自右肩搭横结于左胁,腰间围花布,赤足。也称为「蒲缥」、「蒲人」、「普蛮」、「普子蛮」。
《國語辭典》:塔塔尔族(塔塔爾族)  拼音:tǎ tǎ ěr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古代常称为「鞑靼」,后为元代蒙古的族属,曾在十五世纪时建喀山汗国,自十九世纪后,部分族人陆续迁居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阿尔泰、昌吉等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恰普恰克语支,兼用维吾尔、哈萨克语。兼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以经商、手工业、牧业为生。家庭实行小家庭制。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居,但仍赡养父母,伦理观念甚重。信仰伊斯兰教。
《国语辞典》: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  拼音:wū zī bié kè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散居于新疆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等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察合台语支,多使用维吾尔和哈萨克语文。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商业,部分经营农业、手工业。也称为「幼斯毕」、「乌士百」、「月祖伯」。
《国语辞典》:哥萨克(哥萨克)  拼音:gē sà kè
散居俄罗斯、波兰、土耳其、西伯利亚及中亚细亚等地勇悍的民族,以善于骑马作战著称,俄帝尝编其人为马队。也作「可萨克」。
《漢語大詞典》:哥萨克人
俄罗斯人的一部分,主要散居在顿河、库班河一带。[哥萨克,俄кaзaк]
《国语辞典》:俄罗斯族(俄罗斯族)  拼音:é luó sī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及内蒙古东北部。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部语支,使用俄文。十八世纪后,陆续由俄国迁入。信仰东正教。从事修理、运输、商业、手工业,以及农牧、养蜂等。
《漢語大詞典》:貙人
古代散居 长江 、 汉水 一带的部族。俗传其人能化形为虎。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江 汉 之域,有貙人。其先, 禀君 之苗裔也。能化为虎。 长沙 所属蛮县 东高 居民,曾作槛捕虎。槛发,明日,众人共往格之,见一亭长,赤幘大冠,在槛中坐。因问:‘君何以入此中?’亭长大怒曰:‘昨忽被县召,夜避雨,遂误入此中。急出我!’曰:‘君见召,不当有文书耶?’即出怀中召文书。於是即出之。寻视,乃化为虎,上山走。或云:‘貙虎化为人,好著紫葛衣,其足无踵。虎有五指者,皆是貙。’”
《漢語大詞典》:散花
(1).使花朵飘散。 南朝 梁简文帝 《应令诗》:“远烟生兮含山势,风散花兮传馨香。”
(2).谓为供佛而散撒花朵。魏书·释老志:“ 世祖 初即位,亦遵 太祖 、 太宗 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於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於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尚书祠部曹録像凡有一千餘躯。至﹝四月﹞八日,以次入 宣阳门 ,向 閶闔宫 前受皇帝散花。” 唐 宋之问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纔散了。”
(3).指散花天女。 宋 张元干 《西江月·和苏庭藻》词:“ 维摩 丈室久空空,不与散花同梦。”参见“ 散花天女 ”。
(4).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花。参见“ 散华 ”。
(5).舞曲名。隋书·音乐志下:“行曲有《单交路》,舞曲有《散花》。”
(6).楼名。在 四川 成都 。 唐 李白 《登锦城散花楼》诗:“日照 锦城 头,朝光 散花楼 。” 王琦 注:“ 散花楼 ,在 摩訶池 上, 蜀王 秀 所建。”
《漢語大詞典》:散花天女
佛经故事里的人物。语本《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説甚么出水 洛神 ,还疑作散花天女。”
分類:佛经人物
《漢語大詞典》:散华(散華)
(1).为供佛而散撒花朵。《无量寿经》卷下:“悬繒然灯,散华烧香,以此迴向,愿生彼国。”
(2).佛教语。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华”。华,花。 隋 智顗 《法华经文句·序品》:“佛赴缘作散华贯华两説,结集者按説传之,论者依经申之。”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序品之二:“一者随国法不同,如 震旦 有序铭之文, 天竺 有散华贯华之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