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暖厂(暖厂)  拼音:nuǎn chǎng
清代收容贫民的地方。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凡五十岁以上的贫民都由政府供给衣食。《清会典。卷二六九。户部。蠲恤》:「光绪三年奏淮西城广安门内建立资善堂,内设暖厂。于每年冬令收养贫民,俾资栖止。」
《国语辞典》:救济院(救济院)  拼音:jiù jì yuàn
一种慈善机构。专门收容无力谋生者或精神异常、丧失行为能力者,以使其获得妥善的照顾。
《國語辭典》:疯人院(瘋人院)  拼音:fēng rén yuàn
专供精神病人疗养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疯子院
专门收容精神病人的病院。
《國語辭典》:孤儿院(孤兒院)  拼音:gū ér yuàn
收容与照护失依儿童的福利机构。收容对象包括缺乏亲人照顾或因受虐待等原因而强制执行保护令的儿童。也称为「保育院」、「育幼院」。
《國語辭典》:孤老院  拼音:gū lǎo yuàn
收留孤苦无依老人的地方。《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王三到也与郑元和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讨饭吃。」《儒林外史》第三二回:「那个借屋与他住?只好搬在孤老院。」
《漢語大詞典》:儿童福利院
中国城镇社会福利机构。主要收容、教养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孤儿、弃婴、残疾儿童。同时收养有家但无力照管的自费残疾儿童。实行供养、治疗、教育相结合的收养方针,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
《漢語大詞典》:济贫院(濟貧院)
旧时收容救济穷人的慈善机构。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看他办学校,开工厂,办济贫院,这还不是好人做的事!”
《漢語大詞典》:普济堂(普濟堂)
清 代收容老病孤寡的慈善机构。《清会典事例·户部·收羇穷》:“ 康熙 四十五年,京城 广寧门 外,士民公建普济堂……凡老疾无依之人,每栖息於此。司其事者,殊为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