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慈济大学(慈济大学)  拼音:cí jì dà xué
私立大学之一。原为「慈济医学院」,成立于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十六日。八十七年,教育部核准更改校名为「私立慈济医学暨人文社会学院」。八十九年,改制为「慈济大学」。设有医学、生命科学、教育传播、人文社会等学院。现址位于花莲市中央路。
《国语辞典》:监察院(监察院)  拼音:jiān chá yuàn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五院之一。民国二十年二月成立。监察院的创设是依据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在中华民国五院里负责行使弹劾权、纠举权及审计权,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下设许多委员会行使弹劾、纠举及审计权。
《国语辞典》:联谊会(联谊会)  拼音:lián yì huì
以联络情感为宗旨而召开的聚会或成立的组织。如:「毕业生联谊会」。
《国语辞典》:劳保局(劳保局)  拼音:láo bǎo jú
劳工保险局的缩称。于民国四十九年成立,原直属于台湾省政府,名称为「台湾省劳工保险局」。民国五十七年为扩大劳工保险实施区域,乃改名为「台闽地区劳工保险局」。民国八十五年则改隶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并更名为「劳工保险局」。该局综理劳工保险、就业保险、农民健康保险及其他劳动保障、社会福利津贴等业务。
《国语辞典》:物资局(物资局)  拼音:wù zī jú
台湾省物资局的简称。民国四十一年三月一日由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改组成立。隶属台湾省政府,为省属贸易机关。营业宗旨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增进农工商均衡发展,办理产销辅导、物资供销、国际贸易及仓储营运,并执行政策性任务。
《国语辞典》:文化村  拼音:wén huà cūn
为呈现某种文化特色而成立的展示场所或区域。内部常陈列各种具有文化特色的文物及日常生活用品,并常举办多种足以显示其动态生活的相关性活动。如:「九族文化村的设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台湾原住民的生活型态。」
《国语辞典》:鸦片罪(鸦片罪)  拼音:yā piàn zuì
法律上指种植、制造、贩卖、运输、吸用鸦片、吗啡、海洛因或其化合质料等毒物而成立的罪。
《国语辞典》:伤害罪(伤害罪)  拼音:shāng hài zuì
法律上指无杀人之犯意,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健康所成立的犯罪行为。可分为普通伤害罪、重伤罪、过失伤害罪等。
《漢語大詞典》:复仇的火焰
诗歌。闻捷作。1959-1962年发表。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解放新疆为背景,通过人民解放军平定忽斯满叛乱的事件,反映出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民族从怀疑而转到拥护共产党的曲折过程,记载了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从捣乱到失败的历史命运。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充满浓郁的抒情性。
《漢語大詞典》:共进会
清末革命团体。1907年成立于日本。主要领导人有张百祥、焦达峰、孙武等。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在四川、湖北等地会党中发展组织。后在武昌设立总部,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与文学社组成起义领导机关,发动了武昌起义。
《漢語大詞典》:工党
英国的主要政党之一。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1900年成立。1906年改称为工党。成员大部分为集体党员,如职工会、“社会主义团体”与合作社组织等。以费边社会主义理论为政策基础,认为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和行政机构,逐步把土地和资本从个人转化到“社会”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地位上升,通过竞选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漢語大詞典》:读书出版社
1936年初在上海成立。初名读书生活出版社。前身为李公朴任主编的《读书生活》杂志社。抗日战争爆发后,总社先后迁往武汉、重庆。曾出版马克思《资本论》中文全译本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48年10月与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国语辞典》: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  拼音:bù jié méng yùn dòng
冷战时期成立的松散国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埃及、南斯拉夫等新兴国家领袖提出不结盟主义,对外采行中立主义,拒绝加入西方集团与共产集团,其目的是为增加第三世界与西方、共产两集团抗衡的力量,于西元一九六一年九月召开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虽已失去原有目标,但仍持续运作;西元二○一二年时举行第十六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时,有一百二十国代表团参与。
《國語辭典》:安家立业(安家立業)  拼音:ān jiā lì yè
建立家庭,创设事业。如:「你也到了适婚年龄,该及早考虑安家立业。」
《漢語大詞典》:保国会
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8年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各地设立分会,开展维新活动。后在顽固派压制下自行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