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灌于山川(灌于山川)
周礼考工记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郑注三璋之勺形如圭瓒天子巡守有事山川则用灌焉于大山川则用大璋加文饰也于中山川用中璋杀文饰也于小山川用边璋半文饰也
《漢語大詞典》:跋履山川
同“ 跋山涉水 ”。 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公 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太公五世反葬于周:“夫 齐 之去 周 二千餘里,而使其已化之骨,跋履山川,触冒寒暑,自东徂西,以葬於封守之外,於死者为不仁。”
《國語辭典》:跋涉山川  拼音:bá shè shān chuān
形容走长远路途的艰苦。宋。钱易《南部新书。丙》:「卿等学富雄词,远随乡荐,跋涉山川,当甚劳止。」也作「跋山涉川」、「跋山涉水」。
《漢語大詞典》:百二山川
同“ 百二山河 ”。 《全元散曲·新水令》:“随人愿、照百二山川,照百二山川,一点金星瑞云里现。”
《分类字锦》:持带山川(持带山川)
韦岫土赋质付坤元形分地类有持带山川之力有长养稼穑之利
分类:
《漢語大詞典》:山川米聚
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后汉书·马援传:“﹝ 援 ﹞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清 洪升 《长生殿·神诉》:“俯视尘寰,山川米聚。”
《分类字锦》:山川溪谷(山川溪谷)
帝王世纪尧命伯夔放山川溪谷之音作乐大章天下大和
分类:偶字
《國語辭典》:水土  拼音:shuǐ tǔ
1.水和土、水中和陆上。《礼记。郊特牲》:「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孟轲》:「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
2.国土、疆土。汉。曹操 让还司空印绶表:「水土不平,奸宄未静,臣常愧辱,忧为国累。」唐。杜甫〈石犀行〉:「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迟奔忙。」
3.一地方的气候、风土等自然环境。《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西游记》第四四回:「忍不得寒冷,服不得水土,死了有六七百。」
《漢語大詞典》:山溪(山谿)
亦作“ 山谿 ”。
(1).山川;山河。《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国志·魏志·牵招传:“若欲潜袭,则山溪艰险,资粮转运,难以密办。”
(2).山中溪水。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 江 南山谿水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 唐 戴叔伦 《宿灵岩寺》诗:“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 明 李梦阳 《门前溪》诗:“山溪信清浅,入海作洪波。”
《漢語大詞典》:川岳(川嶽)
犹山川。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诗:“德礼既普洽,川岳徧怀柔。”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公稟川岳之灵暉,含珪璋而挺曜。”
山川。 南朝 齐 王俭 《太宰文简褚彦回碑》:“ 文公 稟川岳之灵暉,含珪璋而挺曜。”南齐书·高帝纪下:“晷纬凝象,川岳表灵。”
分類:山川
《漢語大詞典》:川阜
犹山川。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太后与 高祖 游於 方山 ,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 南朝 梁 任昉 《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虯书》:“卜居郊郭,縈带川阜。”
分類:山川
《漢語大詞典》:川岫
山川。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藏金玉於川岫,弃琴瑟乎大壑。” 南朝 梁 江淹 《伤友人赋》:“友人之生,川岫降明,峻调迥韵,惠志聪情。”
分類:山川
《國語辭典》:形胜(形勝)  拼音:xíng shèng
1.地理形势优越险要。《荀子。彊国》:「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2.山川壮阔优美。《魏书。卷九○。逸士传。冯亮传》:「世宗给其工力,令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周视崧高形胜之处,遂造闲居佛寺。」唐。高适〈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形胜驻群目,坚贞指苍穹。」
《國語辭典》:四望  拼音:sì wàng
1.向四方眺望。《楚辞。屈原。九歌。河伯》:「登昆崙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2.古代天子向四方遥祭山川。《周礼。春官。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唐。杨烱〈少室山少姨庙碑铭〉:「四望于是莫修,八神以之无主。」
《國語辭典》:地势(地勢)  拼音:dì shì
1.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势。《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地势便利,甚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长城地势崄,万里与云平。」
2.地位权势。《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尹勋传》:「宗族多居贵位者,而勋独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