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8,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水居
禅居
散居
龙穴
闺阃
安泊
毳幕
穷庐
乡居
水处
户籍
吏舍
寄家
净居
闾左
《國語辭典》:水居  拼音:shuǐ jū
1.居于水乡。《战国策。赵策二》:「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
2.生长于水中的鳞介类。《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水居者腥,肉玃者臊。」汉。高诱。注:「水居者,川禽鱼鳖之属,故其臭腥也。」
《漢語大詞典》:禅居(禪居)
僧人居住之所。指寺院。 隋 江总 《修心赋》:“邇迺野开灵塔,地筑禪居。”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悲梵室之未宏,悼禪居之犹褊。” 宋 苏轼 《白云居》诗:“禪居何所有,户牖白云分。” 金 刘仲尹 《西溪牡丹》诗:“我欲禪居浄餘习,湖滩枕石看游鱼。”
《國語辭典》:散居  拼音:sǎn jū
分散居住。如:「台湾北部丘陵区由于地形的缘故,较利于散居。」
《國語辭典》:龙穴(龍穴)  拼音:lóng xuè
术数用语。山的气脉所结,适宜筑墓穴的地方。《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士君子惑于龙穴,沙水之说,自心里要想发达,不知已堕于大逆不道!」
《國語辭典》:闺阃(閨閫)  拼音:guī kǔn
1.古称女子所居住的内室。
2.借指女子。《新唐书。卷一一三。唐临传》:「虽郊祀天地,不参设,容得接闺阃哉?」
《國語辭典》:安泊  拼音:ān bó
息止、住宿。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南方官员商贾兵级,皆于此安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四出》:「同途相识,一道共店安泊。」
《國語辭典》:毳幕  拼音:cuì mù
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韦韝毳幕,以禦风雨。」唐。王维 兵部起请露布文:「毡裘之长,思向风以无阶;毳幕之人,惟涂地而可获。」也称为「毳帐」。
《漢語大詞典》:穷庐(窮廬)
(1).古代游牧民族住的毡帐。亦指北方边区少数民族。《淮南子·齐俗训》:“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 明 无名氏 《精忠记·骄虏》:“日落穷庐暗,打辣酥满斟,醉酣。”《隋唐演义》第三五回:“到家乡只梦中,见君王只梦中,明日里捱到穷庐。料道今生怎得归往,情黯黯拨乱宫商……但愿和亲保太平,永享!”参见“ 穹庐 ”。
(2).贫贱者居住的屋。 三国 蜀 诸葛亮 《诫子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叹穷庐,将復何及!” 唐 牟融 《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宋 曾巩 《学舍记》:“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礱饭,芑莧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國語辭典》:穹庐(穹廬)  拼音:qióng lú
1.蒙古人所住的毡帐,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因而称为「穹庐」。《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北齐。无名氏〈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因匈奴多住穹庐,故以穹庐为匈奴的代称。《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唐。陈鸿《东城老父传》:「上皇北臣穹庐,东臣鸡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三岁一来会。」
《國語辭典》:乡居(鄉居)  拼音:xiāng jū
在乡下居住。如:「这段乡居岁月,充分纾解了我多年辛劳所累积的压力。」
《漢語大詞典》:水处(水處)
居住在水边或水中。管子·揆度:“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淮南子·齐俗训》:“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國語辭典》:户籍(戶籍)  拼音:hù jí
政府登记各户人数、职业、籍贯等的簿册。其中记载人民的姓名、出生别、出生年月日、本籍、行业职业、教育程度,及出生、死亡、结婚、离婚、收养、认领等事项。
《漢語大詞典》:吏舍
官吏居住或办公的房子。史记·曹相国世家:“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季王父 六合君 忤贵臣,死於吏舍,犹鞠其状。”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青田小胥》:“ 建炎 中, 青田 小胥 陈 某者,尝上直,同辈三人皆窃出,陈素谨畏,独卧吏舍。”
《漢語大詞典》:寄家
在异乡安家居住。 唐 刘长卿 《送舍弟之鄱阳居》诗:“ 鄱阳 寄家处,自别掩柴扉。” 宋 陆游 《初夏闲居》诗:“野水枫林久寄家,惯将枯淡作生涯。”
《漢語大詞典》:净居
(1).寺庙。《旧唐书·高祖纪》:“伽蓝之地,本曰浄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2).指清净地居住。 宋 王安石 《示宝觉》诗之一:“超然圣寺山林外,别有禪天好浄居。”
(3).寺名。在 河南省 光山县 西南 净居山 上。佛教天台宗鼻祖 慧思 和 智顗 曾结庵于此。 唐 神龙 年间, 道岸 禅师始建此寺。 北宋 乾兴 年间改名 梵天寺 。参阅 宋 苏轼 《游净居寺》诗序。
《國語辭典》:闾左(閭左)  拼音:lǘ zuǒ
居于里门左侧的平民。秦代以居闾左为贫弱,闾右为富强。贫弱者须执劳役及戍守。《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唐。司马贞。索隐:「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秦时复除者居闾左,今力役凡在闾左者尽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