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券  拼音:wén quàn
借约。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三山福地志》:「以乡党相处之厚,不问其文券,如数贷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缺少路费,要在自实处借银三百两。自实慨然应允,缪千户写了文券,送过去。」
《國語辭典》:印花  拼音:yìn huā
1.在纸或布上所印的各种图案花样的统称。
2.由政府出售,作为课税用的有价税票。参见「印花税票」条。
《國語辭典》:印花税(印花稅)  拼音:yìn huā shuì
一种对特种凭證,以贴用政府特制的印花税票,所课徵的租税。根据印花税法的规定,营业发票、银钱收据、买卖动产契据、承揽契据及典卖、让售及分割不动产契据等均需于凭證书立或交付时缴交印花税。
《漢語大詞典》:写纸(寫紙)
指订契约。《海上花列传》第四八回:“十六俚哚写纸。”
分類:契约
《國語辭典》:契据(契據)  拼音:qì jù
契约文书的总称。也称为「契约」。
《國語辭典》:解约(解約)  拼音:jiě yuē
解除原先的约定。如:「对方已正式通知我们解约。」
分類:解除契约
《國語辭典》:承揽(承攬)  拼音:chéng lǎn
1.承担总揽。如:「承揽工程」。《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将崔宁到宅里,相见官人,承揽了玉作生活。」
2.承担总揽其事,以获取报酬而立的契约。《荡寇志》第五回:「叫他写了一纸送行李到沂州府的承揽,央他左右邻都书名著押。」
《漢語大詞典》:符伍
古制,居民五家,共同签具一份连保连坐契约以相检束,称为符伍。宋书·王弘传:“左丞 孔默之 议:‘君子小人,既杂为符伍,不得不以相检为义。’”南史·王俭传:“时都下舛杂,且多姦盗,上欲立符伍,家家以相检括。 俭 諫曰:‘京师翼翼,四方是凑,必也持符,於事既烦,理成不旷。’”
《國語辭典》:地契  拼音:dì qì
买卖田地所立的契约书。今之土地所有权状。也称为「地券」。
《國語辭典》:操左券  拼音:cāo zuǒ quàn
比喻事情很有把握。参见「操券」条。如:「他只要再多努力一下,必可稳操左券。」
《漢語大詞典》:地券
旧时买卖或典当土地所立的契约。载明土地的面积、价格及坐落、四至等。已经纳税并由政府盖印的称“红契”;未经政府盖印的为“白契”。 宋 王安石 《寄友人》诗之一:“一篇封禪才难学,三亩蓬蒿势易求。欲与山僧论地券,愿为邻舍事田畴。”宋史·包拯传:“或持地券自言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国语辞典》:老契  拼音:lǎo qì
早期社会土地所有权的凭證或契约。
《漢語大詞典》:上券
右券,右契。券,指契约。券分左右,订约双方各执其一,而以右券为上。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於 秦 韩 ” 唐 张守节 正义:“左券下,右券上也。 苏代 説 陈軫 以上券令 秦 韩 不用兵得地。”
立约。《初学记》卷十九引 汉 王褒 《僮约》:“奴復曰:‘欲使皆上券,不上券, 便了 不能为也。’”
《漢語大詞典》:私券
私人间互立的契约。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记》:“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一旦欵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
《國語辭典》:草约(草約)  拼音:cǎo yuē
尚未正式签字的条约或契约。
《国语辞典》:绝契(绝契)  拼音:jué qì
卖断的契约。契约中声明不得赎回,以保障买主的权益。《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献世保拈起笔,尽情写了一纸绝契,又道:『省得你不放心,先画了花约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