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90,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长吟
赫赫
动静
洋洋
呜咽
肃肃
萧索
珠玑
清和
好音
万籁
声色
广大
委曲
一派
《國語辭典》:长吟(長吟)  拼音:cháng yín
长声吟咏。《文选。嵇康。幽愤诗》:「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國語辭典》:赫赫  拼音:hè hè
1.显盛的样子。《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传》:「居赫赫之势,失身且有日矣。」
2.炎旱。《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國語辭典》:动静(動靜)  拼音:dòng jìng
1.运动与静止。《易经。艮卦。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行为举止。《庄子。天下》:「动静无过,未尝有罪。」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这两个便是你的孩儿,老夫看了这两个模样动静,敢不中去么。」
3.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國語辭典》:动静(動靜)  拼音:dòng jìng
1.消息、情况。《三国志。卷五一。吴书。宗室传。孙韶》:「常以警疆埸远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直到二月初旬,椿树抽芽,不见些儿动静。」
2.声音。如:「屋子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三国演义》第一八回:「城中全无动静,众军一齐拥入。只听得一声炮响,伏兵四起。」
《國語辭典》:洋洋  拼音:yáng yáng
1.水势盛大的样子。《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宋。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祇流东?」
2.广阔无际的样子。《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
3.众多貌。《诗经。鲁颂。閟宫》:「万舞洋洋,孝孙有庆。」
4.美善的样子。《书经。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
5.彷佛、想像。《礼记。中庸》:「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
6.舒缓的样子。《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7.充满貌。《礼记。中庸》:「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红楼梦》第二一回:「看至此段,意趣洋洋,逞著酒兴,不禁提笔。」
8.没有归宿、没有依靠的样子。《楚辞。屈原。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9.得意的样子。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0. 庄重敬慎的样子。《文选。傅毅。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
《國語辭典》:呜咽(嗚咽)  拼音:wū yè
1.悲伤哭泣。《红楼梦》第三回:「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也作「于邑」、「呜唈」。
2.形容凄凉低沉的声音。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沓漫。」唐。温庭筠〈更漏子。背江楼〉词:「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國語辭典》:肃肃(肅肅)  拼音:sù sù
1.恭谨的样子。《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2.迅速、匆忙的样子。《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3.严正的样子。《诗经。小雅。黍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4.拟声词。形容风声。《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传》:「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國語辭典》:萧索(蕭索)  拼音:xiāo suǒ
1.云气飘流往来的样子。南朝宋。谢惠连〈雪赋〉:「散漫交错,氛氲萧索。」
2.冷落衰颓的样子。《文选。江淹。恨赋》:「秋日萧索,浮云无光。」唐。陈鸿《长恨传》:「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3.衰败、不景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家道萧索,衣食不足。」《红楼梦》第七八回:「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國語辭典》:珠玑(珠璣)  拼音:zhū jī
1.珠,圆的珠。玑,不圆的珠。珠玑指珠玉、宝石。《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2.比喻优美的诗文。唐。方干 赠孙百篇诗:「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玑续向笔头生。」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國語辭典》:清和  拼音:qīng hé
1.形容天气晴朗和暖。唐。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诗:「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2.升平的景象。《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海内之气清和咸理。」《梁书。卷五十二。止足传。陶季直传》:「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國語辭典》:好音  拼音:hào yīn
喜爱音乐。《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文选。马融。长笛赋。序》:「融既博览典雅,精核数术,又性好音,能鼓琴吹笛。」
《國語辭典》:万籁(萬籟)  拼音:wàn lài
籁,孔窍所发出来的声音。万籁泛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唐。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明。李玉《占花魁》第二三出:「数椽幽谷悄,万籁雪宵清。」
《國語辭典》:声色(聲色)  拼音:shēng sè
1.说话时的声音及容态。宋。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红楼梦》第四九回:「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
2.淫靡的音乐与美色。泛指荒嬉娱乐之事。《书经。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序》:「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
3.相术。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令狐赵公在相位,马举为泽潞小将,因奏事到宅;会公有一门僧善声色,偶窥之。」
4.消息。《金瓶梅》第一七回:「不消到尔陈亲家家爹下处。但有不好声色,取巧打点停当,速来回报。」
《國語辭典》:广大(廣大)  拼音:guǎng dà
1.宽广而大,指面积、空间而言。《礼记。中庸》:「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三光高而不可得亲,海广大无限界,故其乐同。」
2.范围、内容的广泛与博大。《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劄杂名,古今多品。」
3.气度、胸襟的宽宏与开阔。《礼记。乐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宋。王安石〈上执政书〉:「怜其亲之欲而养之尽其性,以完朝廷宽裕广大之政。」
4.扩张、扩大。汉。晁错 言守边备塞务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
《國語辭典》:委曲  拼音:wěi qū
1.委婉曲折。《史记。卷二七。天官书》:「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待学生寻个便,到那里替兄委曲通知,周全其事,决不有误。」
2.屈身折节,意不得伸。
3.事情的原委。《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窃惟圣体,兼爱好奇,是以因笺先白委曲。」
《國語辭典》:一派  拼音:yī pài
1.具有相同特徵的一个类别或宗派。《朱子语类。卷九四。通书》:「程子承周子一派,都是太极中发明。」《红楼梦》第二回:「所以方才你一说这宝玉,我就猜著了八九亦是这一派人物。」
2.一片。如:「一派胡言」、「一派斯文」。《大宋宣和遗事。亨集》:「方畅饮酣歌,忽听甚处风送一派乐声响喨。」《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派火光烧著;随后两边芦苇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