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唐容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永州零陵人。博学强记,与唐麟、乐韶共学,人称城南三杰。举进士。为丰城令,政绩称最。寻迁知邕州,交趾入犯,率兵讨平之。后归隐于建昌麻姑山,自号云壑老人。
《漢語大詞典》:十二街
唐 长安 皇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因以“十二街”借指 长安城 的街道。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緑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 唐 白居易 《登乐游园望》诗:“下视十二街,緑树间红尘。”参阅 清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西京·皇城
《國語辭典》:河市  拼音:hé shì
宋朝开封城南至汴河之间的市区,是乐舞艺人聚集的地方。宋。王巩〈闻见近录〉:「南京去汴河五里,河次谓之河市。」
《漢語大詞典》:石钟山(石鐘山)
在 江西省 北部 湖口县 县城附近。城南有 上钟山 ,城北有 下钟山 ,合称“双钟”。下钟山以陡壁临 长江 ,最为险要。山皆高五、六百尺,周十里许,其势相向,下多罅穴,水石相击,声如洪钟,故名。 宋 苏轼 有《石钟山记》。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九江府》
《漢語大詞典》:六和塔
亦称“ 六合塔 ”。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南 钱塘江 边 月轮山 上。塔为八角形,外观十三级,内分七层,高约六十米。 宋 开宝 三年(公元970年) 吴越王 钱俶 建以镇江潮,其地旧有 六和寺 ,故名。历代屡毁屡修。解放后重加修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杭州市 名胜之一。
《國語辭典》:琉璃厂(琉璃廠)  拼音:liú lí chǎng
1.清代工部附属的官厅,掌陶器的制造。
2.位于北平市城南的厂甸。本名海王村,因其地曾建琉璃窑,故称为「琉璃厂」。自明代以来,即为书肆荟萃之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厂甸儿》:「厂甸在正阳门外二里许,古曰海王村,即今工部之琉璃厂也。」也称为「琉璃厂甸」。
《漢語大詞典》:丹霞山
在广东省仁化县城南。山势绵亘,峰林陡峭,红崖丹壁。有三峰:宝珠、海螺、长老,海螺居中而最雄伟。有一线天、天柱山、锦石岩、海山门等胜景。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语辞典》:嵘嵘(嵘嵘)  拼音:róng róng
山势峻高不齐的样子。宋。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诗:「愁愤徒满胸,嵘嵘不能齐。」
《漢語大詞典》:悬空寺(懸空寺)
在 山西省 浑源县 城南。建在 北岳 恒山 下 金龙口 西崖峭壁上。始建于 北魏 晚期,全寺有殿宇楼阁四十间,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寺内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像八十馀尊,古人题咏镌刻于壁间。
《國語辭典》:大雁塔  拼音:dà yàn tǎ
位于西安市南的塔。塔四方形,共七层,砖造,气势雄伟,仿印度佛塔的制度,内藏佛教的经像,每层中心葬有舍利。
《漢語大詞典》:四夷馆(四夷館)
(1). 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永桥 以南, 圜丘 以北, 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 ,二曰 燕然 ,三曰 扶桑 ,四曰 崦嵫 。”
(2). 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 、 女直 、 西番 、 西天 、 回回 、 百夷 、 高昌 、 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 、 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国语辞典》:柏乡县(柏乡县)  拼音:bó xiāng xiàn
县名:(1)位于河北省石门市东南,城南北皆临泜水,县北鄗城有光武庙,汉光武帝即位于此。(2)位于河南省南部滏阳河流域。农产以棉花、小麦、大豆等为主。
《漢語大詞典》:紫阳书院(紫陽書院)
紫阳 ,山名,在 安徽省 歙县 城南。 宋 代 朱松 曾读书于此。其子 朱熹 迁居 福建 崇安 后仍牓其读书室为紫阳书室。后人在 歙县 建紫阳书院, 元 人 方回 有《紫阳书院记》
《漢語大詞典》:汉武泉(漢武泉)
泉名。在 长安 城南,为 曲江 之源。 唐 赵嘏 《经汉武泉》诗:“ 芙蓉苑 里起清秋, 汉武泉 声落御沟。”
《漢語大詞典》:定鼎门(定鼎門)
唐 代东都 洛阳 城南有三门,其正南名 定鼎门 。旧唐书·武攸绪传:“ 攸绪 应召至都,授太子宾客。寻请归 嵩山 ,制从之,令京官五品以上饯送于 定鼎门 外。”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于其行日,分司吏与留守之从事,窃载酒肴,席 定鼎门 外,盛宾客以饯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文章》:“ 长寿 三年, 则天 徵天下铜五十万餘斤,铁三百三十餘万,钱二万七千贯,於 定鼎门 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 清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城……南面三门,正南曰 定鼎门 。”参见“ 鼎门 ”。
《漢語大詞典》:鼎门(鼎門)
(1).城门名。旧 洛阳 城东南有 鼎门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郟 ,山名, 鄏 ,地邑也。十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 鼎门 ,盖九鼎所从入也。” 唐 刘禹锡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蔼蔼 鼎门 外,澄澄 洛水 湾。” 唐 李贺 《许公子郑姬歌》:“桂开客花名 郑袖 ,入 洛 闻香 鼎门 口。”
(2).城门名。旧 丹阳 郡门。《文选·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驱车 鼎门 外,思见 昭丘 阳。” 张铣 注:“ 鼎门 , 丹阳 郡门也。”
(3).名门贵族。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公鼎门疏照,穴岫翔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