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14,分115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上流
塞上
岭外
宣抚
率土
南天
黄沙
南郊
北方
三辅
东阳
蛮夷
东路
南斗
大荒
《國語辭典》:上流  拼音:shàng liú
1.河流的上游。《左传。昭公十七年》:「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三国志。卷五五。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甘宁》:「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
2.上等品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唐。罗隐 题方干诗:「顾我论佳句,推君最上流。」
3.尊贵的社会地位。也指社会地位尊贵的人。《汉书。卷六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刘屈氂》:「不顾元元,无益边谷,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南史。卷一九。列传》:「加以身处上流,兵权总己,将欲以外制内,岂人主所久堪乎?」
《漢語大詞典》:塞上
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 长城 内外。《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 胡 。” 唐 杜甫 《秋兴八首》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宋 曾巩 《西湖》诗之一:“塞上马归终反覆, 泰山 鴟饱正飞扬。”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自甲寅至今六十年,更无人谈及,并不晓塞上有此渠可漕矣。” 清 龚自珍 《夜坐》诗:“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霣少微星。” 康有为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陕西 民歌《塞上要唱江南乐》:“随着歌声过 黄河 ,塞上要唱江南乐。”
《漢語大詞典》:岭外(嶺外)
指 五岭 以南地区。后汉书·顺帝纪:“ 九真 太守 祝良 、 交阯 刺史 张乔 慰诱 日南 叛 蛮 ,降之, 岭 外平。” 唐 高适 《送柴司户之岭外》诗:“ 岭 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宋 梅尧臣 《和次道金桔》:“谁传 岭 外信,尚带霜前叶。”宋史·狄青传:“又破沿江九州,围 广州 , 岭 外骚动。”
《國語辭典》:宣抚(宣撫)  拼音:xuān fǔ
1.朝廷派遣大臣传达命令,安抚军民。
2.职官名。宋代逢军旅大事时,派遣前往镇抚的军政长官。明清时改为常设武职,多由边地土人世袭。也称为「宣抚使」。
《漢語大詞典》:率土
(1).“率土之滨”之省。谓境域之内。《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尔雅曰:‘率,自也。自土之滨者,举外以包内,犹言四海之内。’” 汉 班固 《明堂诗》:“普天率土,各以其职。”《北齐书·文宣帝纪》:“百僚师师,朝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新唐书·孙伏伽传:“以率土之富,何索不致,岂少此物哉。” 清 方文 《石臼湖访邢孟贞》诗:“率土皆怨痛,况乃忠孝臣。”
(2).犹王土。指京畿地区。 唐 张署 《赠韩退之》诗:“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
《漢語大詞典》:南天
(1).南方的天空。《晋书·天文志上》:“夏至极起,而天运近北,故斗去人远,日去人近,南天气至,故蒸热也。” 唐 李白 《陪族叔晔游洞庭》诗之一:“ 洞庭 西望 楚 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八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勛。” 毛泽东 《送瘟神》诗序:“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2).指南方。有时特指 岭南 地区。 唐 李颀 《送卢少府赴延陵》诗:“ 北固 波涛险,南天风俗殊。” 金 周昂 《北行》诗:“北塞甘长别,南天欲远征。” 陈毅 《送旧友南归》诗:“君去南天,游击穿梭。分粮杀贼,日夜挥戈。”
《漢語大詞典》:黄沙
(1).沙土。 宋 苏轼 《送孔郎中赴陕郊》诗:“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 崤 函 脱尘垢。” 明 归有光 《初发白河》诗之二:“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 长安 不见花。”
(2).指沙漠地区。北史·吐谷浑传:“部内有黄沙,周廻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 唐 刘长卿 《送南特进赴归行营》诗:“虏云连白草, 汉 月到黄沙。”
(3).指人死后的葬地。 唐 李白 《战城南》诗:“ 匈奴 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只因颇识琴书味,风流不久归黄沙。” 清 洪升 《长生殿·埋玉》:“若是再禁加,拼代你殞黄沙。”
(4).指牢狱。 唐 骆宾王 《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青陆芳春动,黄沙旅思催。” 唐 杜甫 《赠裴南部》诗:“即出黄沙在,何须白髮侵。”参见“ 黄沙狱 ”。
《漢語大詞典》:黄沙狱(黄沙獄)
古时诏狱名。晋书·高光传:“是时 武帝 置黄沙狱,以典詔囚。以 光 歷世明法,用为黄沙御史,秩与中丞同。” 陈垣 《史讳举例》:“ 晋 太始 四年,又置黄沙狱持书侍御史一人。”
《國語辭典》:南郊  拼音:nán jiāo
1.都邑南面的地区。唐。李庾西都赋〉:「隋苑广袤,置笼南山,占地万顷,不为人间,齐门失耕,禽游兽闲,代谢物移,缭垣不完。此南郊之事也。」
2.京师南面的郊外,古代天子用来祭天的地点。《礼记。月令》:「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明史。卷十二。英宗后纪本纪》:「五年春正月庚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3.帝王祭天的大礼。《南史。卷二。宋少帝本纪》:「秋九月丁未,有司奏武皇帝配南郊,武敬皇后配北郊。」
《國語辭典》:北方  拼音:běi fāng
方位名。一般以日出的方向为东方,面向东方的左方为北方,也称为「北边」。
《國語辭典》:三辅(三輔)  拼音:sān fǔ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于是汉发三辅罪人,因巴蜀士数万人,遣两将军郭昌、卫广等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汉书。卷五。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
《漢語大詞典》:东阳(東陽)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沈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漢語大詞典》:东阳销瘦(東陽銷瘦)
梁书·沈约传:“﹝ 沈约 ﹞ 永明 末,出守 东阳 ……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原谓 沈约 因操劳日渐消瘦,后以“东阳销瘦”为形容体瘦的典故。 宋 贺铸 《满江红·伤春回》词:“谁念 东阳 销瘦骨,更堪白苧衣衫薄。”亦作“ 东阳瘦体 ”、“ 东阳瘦 ”。 元 乔吉 《双调行香子·题情》套曲:“ 东阳 瘦体, 潘岳 苍颜,我怕春归,愁日永,捱更阑。”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又塞上咏雪花》词:“谁怜辛苦 东阳 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國語辭典》:蛮夷(蠻夷)  拼音:mán yí
汉族对外族四夷的称呼。《国语。楚语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五折:「有一日圣明主招安去,扫蛮夷辅圣朝。」
《國語辭典》:东路(東路)  拼音:dōng lù
往东方的路。后多用以指归乡的路。《文选。曹植。洛神赋》:「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文选。王粲。赠蔡子笃诗》:「瞻望东路,惨怆增叹,率彼江流,爰逝靡期。」
《漢語大詞典》:南斗
(1).星名。即斗宿,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史记·天官书:“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 张守节 正义:“南斗六星,在南也。”文选·左思〈吴都赋〉:“仰南斗以斟酌,兼二仪之优偓。” 刘逵 注引《天官星占》:“南斗之爵禄,其宿六星。” 清 袁枚 新齐谐·飞星入南斗:“君辈不知天文者,虽见飞星入南斗亦无害。” 郭沫若 《南海劳军》诗:“天际 雷池 谁敢越?酌将南斗寿京华。”
(2).借指南方,南部地区。《隋书·高帝纪上》:“ 尉迥 猖狂,称兵 鄴邑 ,欲长戟而指北闕,强弩而围南斗。” 张际亮 《送云麓督粮粤东》诗:“便使储胥富 五羊 ,要持节鉞指南斗。”
《國語辭典》:大荒  拼音:dà huāng
1.荒废不治。《荀子。强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唐。杨倞。注:「大荒,谓都荒废不治也。」
2.大凶年、大饥荒。《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礼,则令邦国移民通财。」《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3.荒远之处。《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三国魏。曹植〈七启〉:「玄微子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澄神定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