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土偶桃人
 
土偶漂流
 
士偶桃梗
   
断梗疏萍
 
桃梗泛
     
漂流木偶
 
为梗
   
飘梗

相关人物
苏秦

参考典故
木偶人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苏秦说李兑〉~603~
苏秦说李兑曰:「雒阳乘轩车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负书担橐,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造外阙,愿见于前,口道天下之事。」李兑曰:「先生以鬼之言见我则可,若以人之事,兑尽知之矣。」苏秦对曰:「臣固以鬼之言见君,非以人之言也。」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丛。夜半,土梗与木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风淋雨,坏沮,乃复归土。今汝非木之根,则木之枝耳。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汜滥无所止。』臣窃以为土梗胜也。今君杀主父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李兑曰:「先生就舍,明日复来见兑也。」苏秦出。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374~
孟尝君见之。(苏秦)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简释

梗泛:喻指漂泊无定所。唐骆宾王《浮搓》:“似舟漂不定,如梗泛何从?”


例句

旧业丛台废苑东,几年为梗复为蓬。 刘言史 泊花石浦

旅食伤飘梗,岩栖忆采薇。 刘长卿 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直钱。 崔橹 过蛮溪渡

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 张说 石门别杨六钦望

生事同漂梗,机心在野船。 徐凝 问渔叟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李商隐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李德裕 秋日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杜甫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生类梗萍泛,悲无金石坚。 贾岛 洛阳道中寄弟

如何游宦客,江海随泛梗。 钱起 苦雨忆皇甫冉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二首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骆宾王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 骆宾王 晚憩田家

恓惶劳梗泛,凄断倦蓬飘。 骆宾王 晚泊河曲

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 骆宾王 浮槎

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 骆宾王 边夜有怀

《國語辭典》:土偶  拼音:tǔ ǒu
用泥土塑成的人像或神像。《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宋。陆游 秋社诗:「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也称为「土椎」、「小泥人」。
《漢語大詞典》:土偶人
见“ 土偶 ”。
《國語辭典》:土偶  拼音:tǔ ǒu
用泥土塑成的人像或神像。《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宋。陆游 秋社诗:「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也称为「土椎」、「小泥人」。
《漢語大詞典》:土偶蒙金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 清 吴乔 答万季野诗问八:“ 宋 诗如三家村叟,布袍草履,是一箇人。 明 诗土偶蒙金。昨日已言之矣。” 清 吴乔 答万季野诗问九:“自分 稷 卨 自许,爱君忧国之心,未是 少陵 ,无其心而强为其説,纵得遣辞逼肖,亦是 优孟 冠裳,与土偶蒙金者何异,无过奴才而已!”
《国语辞典》:土偶桃梗  拼音:tǔ ǒu táo gěng
用泥土塑成的人像和用桃木刻制的木偶。战国时孟尝君将往秦,苏代以土偶遇水,虽损毁仍归于土;木偶遇水则漂流不知所终为譬喻,来劝止他的故事。见《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
《國語辭典》:土人  拼音:tǔ rén
1.世居本地的人。《喻世明言。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李蒙心中大疑,传令暂退平衍处屯扎,一面寻觅土人,访问路径。」
2.土制的偶像。如:「他随手抓把泥土,瞬间捏成一个土人。」
《漢語大詞典》:土工
(1).制作陶器的工人。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郑玄 注:“土工,陶旊也。” 陆德明 释文:“陶人为瓦器也。”
(2).挖土、填土的工程。管子·度地:“当秋三月,山川百泉踊,降雨下,山水出……不利作土功之事,濡湿日生,土弱难成,利耗什分之六,土工之事亦不立。”元史·河渠志三:“ 鲁 ( 贾鲁 )尝有言,水工之功,视土工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偶因木桩脱落,以致碎石倒塌散漫,却都不曾冲去,儘可能捞用,那土工也蛰陷得无多。”
(3).旧时专司殡葬的人。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土工》:“盖专掌内庭物故宫女殯送之役者,名曰土工。” 苏曼殊 《惨世界》第七回:“﹝他的妻子﹞就去叫一个教士和几个土工,忙忙碌碌的一直到了天黑的时候,那斋祭埋葬的事体,一一料理妥当。”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
(4).即仵作。旧时检验死尸的吏役。 明 无名氏 《勘金环》第三折:“自小身世习土工,检尸相勘我偏能。”
(5).泥塑匠人。 唐 罗隐 《谗书·二工人语》:“ 吴 之建 报恩寺 也,塑一神於门,土工与木工互不相可。木人欲虚其内,窗其外……土人以为不可。”
《國語辭典》:黄胖(黃胖)  拼音:huáng pàng
泥制的胖娃娃。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黄胖诗》:「韩以春日宴族人于西湖,用土为偶,名曰:『黄胖』。」
《漢語大詞典》:漂梗
随水漂流的桃梗。语出战国策·齐策三:“﹝ 苏秦 ﹞谓 孟尝君 曰:‘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 淄水 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復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漂梗”引申指漂泊者。 唐 许浑 《金陵阻风登延祚阁》诗:“登阁惭漂梗,停舟忆断蓬。” 明 杨慎 《庚寅除夕》诗:“无家垂老同漂梗,痛饮狂歌非隐沦。”参见“ 浮梗 ”。
《國語辭典》:浮梗  拼音:fú gěng
飘浮在水面上的茎梗。比喻飘流不定。唐。徐夤 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水浒传》第一一回:「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國語辭典》:欺魄  拼音:qī pò
作鬼怪状的土偶。《列子。仲尼》:「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与接。」也作「魌魄」。
分類:求雨土偶
《國語辭典》:倛丑(倛醜)  拼音:qī chǒu
求雨用的土偶人。《文选。应璩。与广川长岑文瑜书》「泥人鹤立于阙里」句下李善注引高诱曰:「倛丑,请雨土人也。」
《國語辭典》:欺魄  拼音:qī pò
作鬼怪状的土偶。《列子。仲尼》:「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与接。」也作「魌魄」。
分類:求雨土偶
《漢語大詞典》:悲梗
见“ 悲哽 ”。
《漢語大詞典》:悲哽
亦作“ 悲梗 ”。 悲伤哽咽。隋书·虞世基传:“ 世基 食輒悲哽,不能下。” 唐 崔橹 《过蛮溪渡》:“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值钱。” 宋 陆游 《跋〈朝制要览〉》:“先君捐舘舍三十有四年,统得此於故庐,伏读悲哽,敬识卷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 王 泫然悲哽。”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 法忍 闻余言……以悲梗之声,百端解慰。” 沙汀 《淘金记》八:“她的声调带点悲哽,她的眼睛已经润湿了。”
分類:悲伤哽咽
《漢語大詞典》:断梗(斷梗)
(1).折断的苇梗。 唐 李贺 《咏怀》之一:“ 梁王 与 武帝 ,弃之如断梗。” 宋 周邦彦 《宴清都》词:“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2).比喻漂泊不定。 元 曹伯启 《再和陈爱山》:“乾坤双断梗,身世一芳樽。” 明杨珽《龙膏记·空访》:“一别芳容悲断梗,千年幽恨正难平。” 夏曾佑 《送汪毅白》诗:“江湖断梗藩龙翼,一槎生平负典坟。”参见“ 断梗浮萍 ”、“ 断梗飘蓬 ”。
《國語辭典》:梗泛  拼音:gěng fàn
形容漂泊不定。唐。骆宾王〈晚泊河曲〉诗:「恓惶劳梗泛,悽断倦蓬飘。」
分類:漂泊
《漢語大詞典》:泛梗(汎梗)
亦作“泛梗”。 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歳八月,降雨下, 淄水 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復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水 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因以“汎梗”喻漂泊。 唐 张说 《石门别杨六钦望》诗:“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 唐 贾岛 《岐下送友人归襄阳》:“蹉跎随汎梗,覊旅到 西州 。”亦泛指漂浮的草木梗。 明 方孝孺 《东河驿值雪次茅长史白战体韵》:“瓦沟早滴为炊烟,水面难消因泛梗。”
《國語辭典》:浮梗  拼音:fú gěng
飘浮在水面上的茎梗。比喻飘流不定。唐。徐夤 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水浒传》第一一回:「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國語辭典》:萍梗  拼音:píng gěng
萍梗随水漂流,不固定于土中。比喻居处不定。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身方逐萍梗,年欲近桑榆。」唐。许浑〈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诗:「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
《漢語大詞典》:蓬梗
谓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比喻飘泊流离。 唐 姚鹄 《随州献李侍御》诗之二:“风尘匹马来千里,蓬梗全家望一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蓬梗还逢,喜遂同根之愿。” 明 杨珽《龙膏记·传情》:“我蓬梗飘零,难牵 郭生 之红线。”